第170章 秋收时节(2/2)
速度快,马上就可吃到嘴里金黄金黄的玉米馍,喝到香喷喷的玉米粥。
这个时候,田野里,人欢马叫,到处都是秋收的繁忙景象。
到了晚秋,腾了茬的秋庄稼给冬麦、油菜让路,先是在田野里犁地施肥整地,后是趁墒下种播种,不到大半个月的功夫,遍地已是由鹅黄变成绿油油,茁壮的麦苗、油菜已显现一派生机。而满山遍野的枫叶红了,层林尽染;小灯笼似的柿子红了,挂满枝头。
秋霜打落了田间防护林的树叶,染红了枫叶,也打焉了郁郁葱葱的红薯秧,茂盛的红薯梗和叶,一夜之间像是秋姑娘给大地铺上了一层黑衣。而从土里刨出的红薯却是红彤彤、鲜亮亮,粉碎后可过箩澄成白生生的粉面,精加工又成了又长又筋道的粉条,是烩大锅菜必不可少的主料,成为人人爱吃的大众美味佳肴。秋霜也催生出浓浓的迷雾,像袅袅炊烟弥漫于广袤的田野,当秋阳喷薄而出后,万丈光芒穿透云层,驱散迷雾,天空才蔚蓝高旷,大地才辽阔清新,忙碌了一秋的人们才真正感到心旷神怡,悠然自在!
秋天的田野,是春日播种寄托的希望,等待秋日里五谷丰登;你是夏天万物生长的桥梁,没有田野哪还有生长万物的土壤?你是秋日里累累硕果,没有硕果哪还有囤尖仓满的冬藏。秋天的田野,“寥廓江天万里霜,不是春光,胜似春光,战地黄花分外香。”秋天的田野是迷人的,秋天的景致是娇艳的,秋天的色彩是美丽的,秋天的记忆是永久的!
耿家建看着眼前的情景,脑海里想着这些地方之前的样子。
都十几年了,村子里人们都没有改变这样的耕种方式,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面前,这种方式似乎已经变得有些格格不入了。
耿家建知道,多年来村里之前的主要经济来源都是土地,可是由于现在农业的快速发展,土地给农民带来的效益却越来越少了,甚至是亏本。
现在的村民很多都是出去打工了。
都说农民是靠勤劳致富,但事实却不是这样。尽管国家为了提高农民种地的积极性,也给了很多的优惠政策,但是一年辛苦下来却赚不上钱,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农民种地不挣钱呢?归纳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农业生产周期长,风险大。
农业是个高风险、低利润的行业。它的生产周期一般比较长。比方说小麦,每年10月份播种,来年六月份收获。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太多,既要面临旱、涝、冷、热、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风险和技术操作风险,还要面临市场的风险。
种地成本高在提高。
就像是现在即将收获的玉米一样,玉米一亩地在丰收的年景也就是1000斤,年景不好的时候几百斤也很正常,根据玉米现在的价格8毛左右,一亩地玉米可以卖800元,那成本呢?
现在农村一般家庭也就2-3亩地,按照全部种植上玉米,不算人工大半年的收入也就300元左右,如果遇上自然灾害会更低的。
看完这个数据,谁还愿意种地呢?农民在外面打工2天,就可以挣回大半年的种地所得。
粮食价格低。
近年来,随着进口粮食的不断冲击,国内粮食价格低迷。这是老百姓最头疼的事,意味着一年的收入又要大打折扣了,农民收获的粮食一旦因为惜售没有及时卖出,堆放在地上,很容易发霉变质,只能更低价位销售,一年的劳动又打了水漂,这样的例子很多。
那何为合理?一方面,农产品价格要有“地板”,确保种粮食不亏本,能有赢利;另一方面,农产品价格要有“天花板”,价格涨幅不能过于背离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处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果国内粮价与国际粮价差别较大,粮食加工企业就会选择进口,最终会损害国内粮食生产者的利益。
就像是吕圩子这样的村子,本来可用耕地就不多,又被程家给占用了一些,像是这种在山坡上的地,土质不够肥沃,水源也不够充足,种出来的粮食产量也不高。
所以,村里留在家里种地的壮劳力不太多,大都指望着其他职业赚一些钱。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