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悯农(1/2)
耿家建难得这样清净地研习了《纯阳秘籍》和那本医书,他也是得到了之前从未有过的感受。
这时已经是下午四点多钟,周围一片安静,耿家建的爹娘到了山坡上去了。
到了秋收季节,村里已经有很多人在收玉米了,耿家建家里的玉米种得晚一些,所以比其他人家的要熟得晚两天。
耿家建正在一片寂静中发呆,却听见父母回来了。
“小建——”父亲耿震天喊了一声。
耿家建应了一声,便出了西屋。
“小建,刚才我跟你娘到山坡上看了看,玉米也差不多了,等明天咱们就收玉米吧……”耿震天说道。
“行,玉米熟了咱们收!”耿家建说道。
而这时,耿家建想起来尤姗姗来,他知道尤姗姗家里的玉米也在山坡上,是不是也到了收割的季节?
可是,这收割玉米的活儿不轻快,这个尤姗姗能干的了吗?耿家建不禁心里有些担心。
突然间,耿家建非常想要见尤姗姗,便洗了把脸,顺着巷子向着山山坡上走去。
耿家建将院子里的那两条狗唤了出来,连同那只拴着的大黄狗,一起带领着向着山坡上走去。
他想着到山坡上去看看收割玉米的情景,同时也是借着上山坡去看玉米的理由,想要顺便去看看尤姗姗。
耿家建已经有两天没有见尤姗姗了,他心里有些想念这个温柔的女人。
顺着小巷子,走了两分钟,耿家建便到了尤姗姗的家门口,可是大门紧闭,院墙也因为前几天垒高了,耿家建看不见院子里的模样。
“汪汪汪……”
耿家建听见尤姗姗院子里的狗吠声,那是自己送给尤姗姗的那两条狗在叫。
耿家建身后的那两条黑白双煞好像是听见了自己曾经伙伴的叫声,也是叫了几声算作回应。
家里没有人?耿家建想着尤姗姗可能是去接孩子去了,这个时间真是镇上小学放学的时间。
耿家建想起尤姗姗一个人带着孩子,心里有些心疼。
耿家建没有见到尤姗姗,心里有些失落,便顺着山路向山坡上走去,后边的三条狗跟在后面,有种耀武扬威的感觉。
就像是一个官员在外巡视,后面跟着一群手下一样。
山坡地下果然有人在收玉米,这是传统的收割方式,先是用镰刀把玉米秸砍到,大概是五六趟的玉米秸排成一行,像是一排绿色的火车轨道一样。
然后,人们再用手把玉米穗子从玉米秸上掰下来,放在一堆,最后再用袋子装起来,拉回家里然后再把玉米穗子上的皮剥干净,之后便是在太阳底下晒。
每当秋天降临时,金风送爽,天高云淡,就可以看到那一望无际的田野,到处都是娇艳的景致,到处都呈现美丽的秋色。
吕圩子这附近的一些土地,大部分种的是玉米,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大豆和高粱。
当然,也有一些土地肥沃一些、比较好灌溉的地里,也有人愿意种一些蔬菜。
农谚云:“立秋三天遍地红,庄稼疯长十八天”。初秋时分,夏还没有明显的褪去,还处于炎热的三伏天,这时的田野,绝大部分庄稼还是绿油油的,只有遍地的高粱才开始涨红了脸,挺拔纤细的高粱杆,承载不了顶部硕大而红彤彤的高粱穗,一棵棵累弯了腰。蔬菜地里,头伏的萝卜苗在秋雨的浇灌下,绿油油,成大片,等到生长百天,青青的大萝卜才出田,埋在土里的部分白花花,露在地面的部分青鲜鲜。到了夜晚,皎洁月光映照着阡陌田野,秋蝉还在延续夏日的鸣叫,好像知道已近末日,格外地卖力鼓噪。青鲜鲜的大豆地里蝈蝈也较劲儿“嘀嘀嘀”和秋蝉比赛,田野里鸟鸣虫唱,伴随着手拿电筒捉夜虫孩子们的惊叫声、欢呼声,仿佛是秋姑娘在演奏一部动听悦耳的交响曲!
“处暑”过去,“白露”到来,田野里,绿油油的棉花苗经过春生夏长,由花蕾演变的棉桃开始裂开了嘴,洁白的棉絮盛开,一朵朵、一片片,花团如雪,日以继夜摘棉花,一筐筐、一袋袋。“三伏”的白菜也得风得雨得好天气,绿莹莹,青鲜鲜,像薅着长似的,伸展出硕大的叶片,到深秋亭亭玉立,包心卷心,等菜农侍弄成锥形,成熟收获,供应市场,和萝卜一起成为城乡越冬喜爱收藏的大路菜。
中秋时节,那黄橙橙的大豆粒粒饱满,棵棵挂铃。金风吹来,苍黄的豆棵叶落杆壮,只听呼啦啦摇铃声不断,似乎在呼唤农民们赶紧收割。假若剥开豆角闻一闻,一股大豆的清香直钻鼻翼,进而,仿佛绵软可口的豆腐、白中泛黄的豆汁清香一起飘来,挂满脸上丰收的喜悦难以溢于言表……那金灿灿的玉米棒子个头大,籽粒饱,顾不上脱粒的农家干脆先剥开外衣,借助它的韧性把玉米棒子一个个系紧,一串串吊起来,吊在屋檐下,吊在大树上,或码成堆,放在通风好的屋里或室外,顿时,农家小院到处都是黄橙橙的玉米,十分养眼,看着心里舒坦极啦!等到农闲时,再进行手工慢慢脱粒。有人手等不及的,还可以晒干棒子用玉米脱粒机脱粒,这样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