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大胆畅想(2/2)

有产生污染的畜牧业、加工业都被清退。

整个乡村,几乎没有更多除了小农耕作之外的更多收入来源;小农户经营一年,劳动力投入和收入完全不成正比。小农经济已衰落,年轻人留在村里,也看不到什么希望,他们宁愿离开土地去城市,留下很多凋敝的建筑,社区被废弃,没有业态发展。

这里和现状中大多数乡村一样,生产力有限,除了种地,也就是一些果树,在当时产生的经济效益十分有限。

乡村改造的中间力量——外来的怀着乡村再造梦想的知识分子和民间组织。

过去十年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十年,政府牵头,各类规划,各个名目的资金补助,农村建设风风火火地开展着。放眼望去,有效果,却也许不是你心里理想的乡村模样。

后来,磨盘山来了一些人,这些人怀着乡村再造梦想,有设计师,有画家,有文人,有各类组织以及经营者。至此,磨盘山乡村改造的大幕徐徐拉开。

这些具有开阔眼界,满怀情怀的中间力量,区别于任何政府组织的规划及建设,带来了先进的乡创理念,清新的文艺气息以及建设资金。他们散落在磨盘山,寻找他们认为可以保护和创造的乡村景观,延续磨盘山千年文化,同时注入新的生机和元素。

中间力量们反复设计,不断推敲,一个个模型,一张张图纸,其中国内外设计界大咖云集,单单为一个美丽乡村项目,很难见到他们的身影。但他们为磨盘山而来。

磨盘山的接地气在于,桃树、梨树等等统统保留,良田还是良田,山林还是山林,那些建筑和景观如长出来般,既生态又和谐,被改造的景观尽量用上了本土材料。竹子成为造景的一大主角,当地的石材也成为房屋装饰的一大主题,具有磨盘山特色的石材挡土墙就是一大标志。

被保护,被设计,被精心搭配的景观和建筑,是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村民接受,游客喜欢,政府支持,设计师实现梦想,多赢且可持续发展。

在中坚力量进行改造的同时,当地政府开始重视这样的变化。磨盘山的数年里看到的变化,政府的力量厚积薄发,反应迅速,并且广泛学习。

普通的乡村建设改造无法配套中间力量建设的项目,公共改造部分充分吸收了这些项目的原始,不浮夸,不盲目,借鉴和融合。

以外立面改造和车站改造为例,这两项政府主导的工程,不输磨盘山其他任何项目,尽量保留了原有建筑。

再如,磨盘山漫山遍野的竹子,当地人以习以为常,当一些项目中点缀了竹子效果十分好以后,许多街边及房前屋后,也出现了一丛的竹子。

一个开放,学习,包容各种文化,并愿意对美好改变支持到底的政府,是值得尊敬的。

乡村改造一方面为农民改造了生存空间,另一方面为游客提供了度假场所。

短短几年,磨盘山成为附近的旅游热点,而每一个望着山的人,都觉得这个山不过如此,不够高,植被不够丰富,还不如我家乡的山水,但当他们走入其中,看着一个个看似随意,又处处匠心的项目,之前的想法早已自我推翻。

事实上,磨盘山并无特别打造的景区和景点,一路风景,一路小品,一路民宿及精品酒店,这些构成了磨盘山绝对的旅游吸引力。

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愿意去的地方,不再只是热闹和震撼的场景打造。有时候宁静也是一种力量,去磨盘山可以看到的,感受到的,是每个周末都还想再去的冲动。

不是每座山都能成为磨盘山,因为倾注的心血,不是一本规划可以概括。

关于农民,如前面所说,小农经济衰落,年轻人都走上了外出谋求发展的道路,留下来看不到希望,走出去也不是轻易可以融合进其他城市和社区,他们离开土地去城市,留下很多凋敝的建筑,乡村居住的也是以老人和孩子为主,许多社区日渐萎缩,甚至被废弃。

对外出的年轻人来说,打拼不易,对留守的老人和孩子来说,日子更加孤单。对整个农村发展来说,除了重复和日渐破落,没有发展和生机。

磨盘山的各个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各类就业机会给了年轻人们能做又愿意做的事情,各类餐厅民宿的员工,从店长到服务员基本都来自附近的村落。另一部分空置劳动力,也展开了农业之外的三产经营,各类土特产,各类食材提供,迅速崛起。

当地村民们的朴实和真诚也未因商业元素的增加而变质,这也是政府引导和其他文化项目对村民的友好,达成的良好关系。

安居乐业,在磨盘山从乡愁变成了现实。

乡村改造的境界,在磨盘山到达了新的高度。

耿家建觉得,他们吕圩子村里的条件,丝毫不比磨盘山差,要是能够借鉴人家的经验,绝对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可是,这样有挑战的事情,又有谁能干的了呢?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