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剑问北燕 55.反派角色(一)(2/2)

有十息,这才对二人开口说道:

“这件案子实在并不复杂,也不是凭空涌现的。至少奴家暗中调查至今,已经初步有了初步猜忌对象——华神教!”

沈回还是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不免有些好奇地问道:

“那么这个华神教,又是个什么来路呢?我也算是有些江湖经历了,可压根就没听过这个名字。”

“你自幼长在幽北三路,又是萨满教的孙少爷,没听过华神教也不稀奇啊,毕竟你可曾见过有任何教派,是能够在幽北之地生根发芽的?至于这个华神教嘛,冒头的时间实在也并不算长。大概是在二十多年前,中原豫南地区的禹河大领域尽堤,无数灾民便涌向了中原地带的首府之城——神都洛京。而当时洛京城中的常住人口,差未几就要在五百万高低了;所以仅仅不到一日的光景,当时的洛京总督便下令紧闭四道城门,禁止四面八方凑集而来的灾民,一股脑地涌进城中。大约又过了一个月光景,洛京城外已经凑集了不下六百万之数的受灾大众,而且这些灾民之中的老人、妇女、与儿童,都已经所剩无几了……”

沈回仿佛想到了什么一般,无意识地捂了捂嘴巴,没有持续开口追问;反而李乐安却紧张地攥住了拳头,迫不及待的开口催促道:

“之后呢?”

水烛先生也猜到了沈回所想,沉吟了半晌之后才持续说道:

“奴家倒是感到,应当没有太初你想的那么可怕!那些老幼妇孺的身材状态,本就比不上青壮年男子,所以余者未几,也还有着另外一种可能……不过接下来产生的事,倒的确是有据可查的。一个月过后,城外来了一伙自称‘天神教’信徒的人,他们‘雇佣’了不下百位难民,让他们逐日推着装满粮食的木车,打着‘天神教’的旗帜,分头往向中原四周的灾民分发口粮,顺带着也收拢了大批‘天神教’的信徒。从那时候起,蓝本来自于番邦外域的天神教,便正式传进了北燕王朝。”

沈回听完之后便皱了皱眉毛,他感到此事固然听起来像是一件积德行善的义举,但很显然并不是一件‘偶发事件’。首先,既有一百位受雇的灾民,就至少有一百辆木轮车,有一百杆‘天神教’的大旗。这些物质固然不值什么银子,但禹河已经决堤,这些东西显然就不可能是临时采购而来的;再者说来,固然这一百辆救灾木轮车不算很多,但每逢天灾与战乱之年,粮食的价格可都是打着滚的往上翻呐!那么购置这批赈灾粮食的银子,又是谁掏的腰包?而且即便是在二十年后的今天,那些坐着大船而来的‘天神教传教士’,由于本身外形实在过于‘诡异’,在发源地南康的信徒也并不算多,根本也无法与释、玄两家‘显教’相提并论。

“对于这个天神家教,我倒是有所耳闻;但水烛先生你方才所说的‘嫌疑人’,不是华神教吗?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还不是明摆着的?天神教的人借着这个布施的行动,一举在北燕王朝、尤其是中原地区打响了名头;随着他们的信众越来越多,那位蓝本属于天神家教的‘总负责人’,便与远在南康的‘天神教’彻底分了家,改称北燕的天神教为‘华神教’!时至本日,这个华神教仍然还生动在北燕王朝,只是从未在城中开坛布道而已。”

水烛先生把话说到了这里,沈回就逐渐明确过来了:本来这个所谓的华神教教主,就是天神教派来北燕王朝传道的一位‘负责人’而已;随着‘北燕分部’的日益做大,这位负责人便感到羽翼渐丰,便脱离了那些大鼻子蓝眼睛的‘洋和尚’麾下,自己成立一个华神教!

纵观华禹大陆的历史,像他这样的例子也没有多稀奇!就比说萨满教吧,如今整片华禹大陆,乃至周边各个小国,那各自不一又百花齐放的奇特信仰,大多都是脱胎于萨满教的基础理论;固然此举看似有些不仁不义,但凡是‘装神弄鬼’之人,做的都是‘心理劝导’的生意,也就谈不上什么真伪之别、正邪之分了。

可李乐安显然是不懂其中真昧,她带着些许不解之色反问水烛先生:

“放粮救灾毕竟是一件实打实的善举,与他们信的是天神教还是华神教,又有什么关系呢?”

水烛先生此时伸出了自己的右手,使劲捏了捏李乐安的小酒窝,还轻轻地拧了一把:

“我的傻丫头啊,他们一百个人推一百辆木车,满打满算又能发出往多少粮食啊?而天助帝开仓赈粮、修整河道,又花出往了多少银子呢?朝廷的活没少干,可民心却全让那些装神弄鬼之人给偷走了,你说说看,这些人安的都是什么心眼呢?”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