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繁华尽处是吾乡第六百九十章新鲜(四)(2/3)

了,机灵的磕头,操着稚嫩的童音大声道:“月儿给赵伯伯磕头了。”

赵石点头,“原来是个女娃儿,不过确要比我家那墙头草般的小畜生强了不少,要说你啊。。。。。。。还真不是一无是处。。。。。。。”

说罢,伸手便如鸿毛般将小女童抱了起来,“走,伯伯带你吃酒去。”

张锋聚气结,却也只能举步相随,小女童在赵石肩膀处伸出小脑袋,还做了个鬼脸儿,自家老子高大的形象显然在小女孩儿的心里猛的崩塌了一角。

菜已经预备好,酒也是让折二公子垂涎欲滴的剑南烧陈酿,入喉如火,辛辣非常,口感并不太好,但正合热血男儿饮用。

几杯下肚,旅途疲惫的张锋聚脸上就已升起了红晕,却痛快惬意的哈出一口酒气,久别重逢的惊喜过后,自然有许多话要说。

其实说的最多的,还是这些年的艰难,新官上任,又是从京军调转潼关守军,自家在西军又是根深蒂固,初来乍到,自然举步维艰,说到这上面,张锋聚张嘴就数叨折家,要说折家这里,不说别的,就说已故的镇北大将军折木清,那可是在西北任职多年,威望不作第二人想,即便是他祖父张祖,也是镇北大将军的旧部。

照着这个情谊,张家的人到了潼关,折家这边应该有些香火情分才对,但事实上,自副将折汇始,再到折家其他子弟,对于这位履任潼关的张氏子却疏离的很,不冷不热的,甚至有那么几回,还使了绊子下来,让初到潼关的张锋聚很是难受了一番。

张锋聚也不是傻子,自然察觉得到,不过直到后来,在潼关呆的久了,渐渐结识了不少人,才隐隐听闻,折家人有时会说,西北张祖,本为折氏家奴,才德不足,小人得志云云。。。。。。。

细一琢磨,根子也就找到了,折木清解职回京,折家在西军中的日子自然不会如以前那般好过,别看折大将军旧部众多,威望无人可及,但其人严刚可畏,这些年在西军中得罪的人也实在是不少。

折家枝繁着眼珠瞧赵石的神色,可叫他稍微有些郁闷的是,这位义兄现在好像比自家老爷子还要狡猾,怎么瞧也没有一点义愤填膺的样子,心里不由有些不满,你说自家兄弟都被欺负成这样了,怎么就连个安慰话都没有呢?

不过他既没有聋,脑子反应一点也不比旁人慢,只这一句,就将他满心的那点念头给扫的差不多了,眼睛一瞪,有些兴奋,又有些狐疑,声音也不由低了八度,“怎么大哥问起这个来了,莫非。。。。。。。朝中。。。。。。。”

赵石摇头,顺手还捻起一块大大的骨头,让张锋聚脸黑的,这块大骨头不是给傻大黑粗的达懒准备的,而是给自家女儿的,还。。。。。。。好像逗小狗般,伸到自家女儿面前,晃动几下,他是真不知道,自家义兄竟然还藏着有这么恶劣的一面,不由有些担忧的瞧着伸出两只小手,一把抓住大骨头,张嘴就啃的女儿,心里嘀咕,是不是这次带女儿来错了?

那边赵石笑的颇为童趣,与平日可是大异,让张锋聚又是一阵恶寒。

“不用瞎猜,但也是早晚的事,朝中大臣们张一张嘴,咱们就得披挂上阵,知己知彼的功夫,还要早做为上。。。。。。。。你在潼关这几年,不会是就想着跟人勾心斗角了吧?”

这话就有些重了,张锋聚直起身子,抹了一把嘴巴,正色道:“哪能呢。。。。。。。”

沉吟了一下,才又道:“大哥想知道什么?”

赵石也放下了筷子,手指敲击着桌面,“还能有什么,山川地形,问了也是白问,民风民俗,呵呵,都是汉地,就算和大秦有些差异,应也不会差太多,你说我还能问你什么?”

张锋聚点头,斟酌着道:“我明白大哥的意思,但后周那边的情形,我没怎么亲见,多数都是听人传闻,所以说的做不得准,既然大哥想知道,那就有什么说什么了。。。。。。。。”

“后周那边没什么,官府嘛,说不上廉洁奉公,但也远不到天怒人怨的地步,后周朝政,听说也还算清明,就是近几年,听说后周的摄政王老了,为了王位传承,闹出了些风波。。。。。。。不过再闹,摄政王还是姓赵,后周的皇帝没什么能耐,还得靠着后周赵家,才能安享太平,这个没什么可说的。”

“我听的最多的,也记得清楚的其实还是后周军伍之事,怎么说呢,后周兵马不少,比咱们大秦还要多,边军最为善战,也是应该的,不过后周那边文臣当政,没有武人说话的份儿,监军也多数都是文人,不谙行伍,偏又权势惊人,在领兵之人之上,所以啊,边地要比咱们大秦繁盛的多。。。。。。。但边兵嘛,多数军纪松弛,怠于战阵,能战的精锐是少之又少,不过听说,最精锐的兵马却还在两淮之间,领兵的姓岳,乃后周名将岳飞之后,听说很是有些谋略胆识,和南唐交战,每次都能打的南唐兵马抱头鼠窜,金人南侵,还能每每率兵驰援,和金人厮杀起来,据说并不逊色金兵精锐。。。。。。后周最能打的估计就数这岳家军了,其他人有两个也勉强凑合,但在咱们大秦百战之师面前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