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耿家巨变(1/2)
短短的对话,耿家建让父亲耿振天很是惊叹!
耿振天想不到,这小子居然想着参与村里的事务,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啊!
耿振天正想要和儿子好好聊聊,这时,耿家建的母亲端着菜进屋了,“好了,赶紧吃饭吧。”
炒的是芸豆,自己地里种的。
于是一家三口坐在桌前吃饭。
耿振天看看时间,已是六点五十几分。
“快到新闻联播了!”耿振天说着,打开了电视。
这好像是耿振天这些年来雷打不动的习惯,除非停电或者地里的活干不完。
熟悉的前奏响起,身穿制服、英姿飒爽的主持人开始播送新闻。
一家三口吃着饭,耿家建也对新闻很关心,便和耿振天一样,眼睛盯着电视机的屏幕。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电视上传来了这样的声音!
“说得太好了!”耿振天称赞道,嘴里的饭都忘记了嚼。
耿家建没有听出来正反意思,但这句话说明了国家是支持农村的绿色发展的。
新闻里继续说道:这生动形象表达了我们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要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美丽中国,努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类则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人类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在开发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人类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的行为方式必须符合自然规律。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多年,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的经典诗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这些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
“瞧你们爷儿俩!眼睛长电视上了!都不吃饭了?”耿家建的母亲还真是没见过这爷俩这么呆呆地样子。
“你先别说话!先看新闻!这新闻来的也太及时了!”耿振天说了一句,继续看电视。
耿家建眼睛盯着电视,嘴里说着:“爹,看见了没?这就是趋势!咱们村要是能借机会把荒山弄好,这就是顺势而为,国家也会支持的,像程家那个破坏生态的搞法,早晚得完蛋。”
“看来,这次说不准真的要来真的了!”耿振天说道,“可是,没有能人呀!就咱们村里的那几把手,脑袋都钻到钱眼里了,能干好什么呀?”
耿振天说得没错,吕圩子的人算了算去,还真没有谁可以让村民心服口服的,心理自私狭隘,怎么能让别人服气?
电视里的话说得真对,真是一针见血啊!“我们一贯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就把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jin ru新世纪,又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多年来,我们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积累下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显现,jin ru高发频发阶段。比如,全国江河水系、地下水污染和饮用水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有的地区重金属、土壤污染比较严重,全国频繁出现大范围长时间的雾霾污染天气,等等。”
“这些突出环境问题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影响和损害,社会反映强烈。这说明,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优美的环境等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环境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正像有人所说的,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
“我们只有更加重视生态环境这一生产力的要素,更加尊重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保护和利用好生态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要克服把保护生态与发展生产力对立起来的传统思维,下大决心、花大气力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资源利用方式、能源结构、空间布局、生活方式,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探索走出一条环境保护新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耿振天看着新闻,禁不住叹息一声。
“怎么了,爹?”耿家建问。
“这个政策要是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