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山路崎岖(2/3)

一路上颠簸,车子朝着三十多里外的地方驶去。

相比较来说,吕圩子所属的桂山镇还算是交通方便的,这里的物品买卖还算是活跃的,而再往偏远一些的山区,那里的交通相对闭塞,贸易也相对少一些,但往往这样的地方你更能花少量的钱买到东西。

耿家康跑这么远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买花生是这样的一种生意:整个青山县都属于花生的主产区,但是只有在桂山镇和几个产量较大的镇上才有收购点,这些收购点都是一些花生油厂的收购点,他们只收花生米,而耿家康这样的二道贩子呢,便是到农户家收购带花生壳的花生,然后到几家有脱粒设备的场子去把花生壳去掉,再把花生米去卖给那些收购点。

所以,收花生也是一个技术活。

不但能吃苦,还得有经验,你得一眼便看得出这家农户的花生的出米率是多少,还有花生的干湿程度,要是干度达不到,到时候人家收购点不要,那可就得亏钱了。

还好,耿家康干了几年了,深谙此中诀窍,心里一把算盘也是打得很溜!

车子离开了省道,朝着山沟里的一个村子开去。

“收花生嘞——”

耿家康边开着三轮车,便大声地吆喝着。

耿家建听着,有些好笑。

他想起来小的时候,他们这帮小孩总是跟着一些卖东西后面学,惹得人家生气。

“卖豆腐来——焦干的豆腐!”

“鲜鱼——”

“卖小鸡唠好——”

“收鸡鸭兔唠——有卖狗的吗?”

“打香油——”

……

这些吆喝声,伴随了很多孩子的童年,也让耿家建觉得很亲切。

但是今天,他想不到自己也加入到了这一阵营中。

耿家康喊了几声,嗓子有些哑。

“小建,你也喊几声!大声喊!”耿家康跟自己的兄弟说。

“啊?”耿家建很为难。

“怎么了?很不出口?”耿家康笑了,“刚开始的时候我也喊不出来,但是,不喊人家怎么知道你是干什么的?”

“我试试吧——”耿家建鼓起勇气,扯着嗓子,喊了一嗓子:“收花生!”

“行行行!不孬不孬!”耿家康称赞道。

“收花生!”

“收花生来!”

……

耿家建喊了几声,觉得这么一喊,感觉还有些神清气爽,禁不住多喊了几嗓子。

这时已是上午十一点钟了,今天的生意一单也没做成。

倒是有一家让他们去看的,耿家康跑到对方平房上看了看,觉得太潮了,才晒了两个太阳就卖,也太压秤了!

耿家康便没要。

用他的话说,即便空车回家,也不能随便定下买卖,不然那可真是明着赔钱。

他又教耿家建说,买花生这活儿,千万不能着急,碰上一家种的多的,一家就够装一车的,所以不能急。

“哎——收花生的,到俺家来看看来!”

村头一个老头朝着三轮车挥手。

耿家康把车停在这家门口,然后带着耿家建来到这家的平房上。

满满平房顶上都是花生,而且这个花生的品种不错,号称小油壶,是花生油厂最喜欢的一个品种,皮薄粒满,出油率高。

所以呢,就是价格比较高。

比一般的花生要高出五毛到六毛。

这个季节,一般的花生是一块九到两块一之间,具体价格要看花生的成色。

而这种花生的价格一般不会低于两块五。

耿家建仔细看着哥哥验货……

耿家康先是随便抓出一把花生,之所以从一堆花生里随意抓,就是为了抽查,这样能够最大可能地把握住花生的质量。

人心不古。

人心叵测。

一些人为了多卖钱,会把一些潮湿一些的花生掺在干花生里。

也有一些人会把一些变质的花生掺进去。

带壳的花生不好发现,所以一定要仔细辨别,不然的话,一旦收到自己手中,到时候嗑成了花生米,质量可就明显了,要是交不了货,之后再折秤,就是更赔钱了。

“你这花生有些潮啊!晒了几个太阳?”耿家康问户主。

“你真会说,我这花生都刨了一个多星期了,你说晒了几个太阳了!”户主也是争辩。

褒贬是买主,这户主知道,越是挑毛病的人,这生意越可能成交,不然,人家要是一看货,不说话就走,那便是三头牛也拉不回来的。

“哎呀,老哥,花生刨了一星期,咋还这么潮?前几天下大雨泡了不是?”耿家康开始挑毛病。

“你看看,你看看——”户主抓起一把花生,把里面的米拨开,用拇指和食指搓花生米。

“你看,花生米的皮都搓得掉,还不干?”户主说着,把花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