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初体验(2/3)

,耿家建觉得身体有些僵直,两条腿也是又麻又木。

耿家建咬咬牙,翻看了一下书,坚持着继续练下去……

书中说,修炼纯阳之功,必须练好气,而要练好气,就必须要通过吐纳呼吸,让自己达到入定的境界。

只有将自己置于入定的境界中,才能将体内的真气一点点地修炼积聚起来。

于是耿家建开始按照书中所讲,开始练。

数息?这个是练功的根本。

书中说,鼻中的一呼一吸叫做一息,静坐入手的功夫就是调息,呼吸须细长深远,用意引至脐下,出入绵绵,忌迫促,或有声。息调顺了以后,就可开始数息。

书中引用《法观经》说:\"佛法初门,即数息观,以世间人皆贪着身,未能忘身守意,心多散乱,故佛法初门,教修数息观。\"

哎,耿家建想着,按照常理来讲,这《纯阳秘笈》应该是道家功法才对,怎么还有些佛家的论述?

耿家建想起来一个学者所说,学到最后,就是中国的儒释道本无区别。

不像是有些自以为是的人所说:儒教是研究心性的,道德伦理,包括治世,平天下;佛家是研究心灵的无,他们讲究跑到深山老林,打坐参禅等;道教主要讲的是辩证思想黑与白,大与小,长与短。

那位学者讲得很深:他说三者看似各不相同,其实都是路径不同,最后的指向都是一个!

儒教由至圣先师孔子秉承三皇、五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统,发扬而设教,培育英才,而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一直传至亚圣孟子。孔圣人之道,忠恕而已。忠者,中正无私,逢事而尽其心,在位而尽其职,心专至诚之谓也。恕者,人我一体,仁慈博爱,舍己利民。

道教是道祖老子所创立,本是三清之太上道德天尊,道祖降生于周朝,在凡间掌教,故有\"太上道祖\"之称,孔子曾问礼于老子。太上之道在感应,以善相感,此感彼应。道教以研求性命为宗旨,此为内功,而又贵立外功,外功者何?济人利物,度人度己。

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祖,故又称为“释教”,释迦牟尼佛成佛在印度,本拟度尽热带地民众,因地理上关系,渐伸延至中国,故在唐朝,有\"唐三藏取经\"之举,自此以后,佛教在中国大兴。释教以慈悲为本,劝化度众,持斋戒杀为宗旨,并能藉佛经以启悟世人向善。

儒家讲的是仁、义、理、智、信,即为五常,释之杀、盗、淫、妄、酒,即为五戒,道之金、木、水、火、土,即为五行,总之三教之名虽异,其理则一,何以故?试想若不戒杀,则无仁,而缺木矣;若不戒盗,则无义,而缺金矣;若不戒邪淫,则无礼,而缺火矣;若不戒酒肉,则无智,而缺水矣;若不戒妄语,则无信,而缺土矣,所以儒家教人行五常,以合忠恕之道;释家教人守五戒,以符慈悲之怀;道家教人修五行,以明感应之灵,根本道理是相同的。

所以,耿家建非常认同这么一句话:儒家忠恕之道,既是佛家慈悲之教,与道家感应之道无异,儒释道只是施设门庭不同,修行之理则是相同也。

耿家建非常庆幸自己在平时看的这些课外书。

也许是由于看这些课外书,才让自己没能尽全力去学习功课,但这也在冥冥中开启了自己的另一个世界。

耿家建继续静下心来,按照初入坐时的要求,数着自己的呼吸,呼吸一次就计一个数。

从一数至十,数完了,再从头由一数起。

耿家建一共数息数了十多个。才jin ru下一个环节。

下一个环节要求系心脐下。

经过相当时间的数息之后,耿家建思虑渐趋恬静,他按照要求,将注意力集中于脐下小腹,眼虽闭着,但眼光须内视小腹。

书中解释,“若系心脐下,脐是气海,系心在脐能除众病。”其原因是注意脐下,深长细远的呼吸,不但有强健肺部的功能,并具有宁静神经的作用。

书中又说:\"下着安心,令息微微然,息调则众患不生,其心易定。\"这是心息相依,其法存心于听息之出入,但不是有声可听,一有声,息就粗浮。当耐心潜神地轻轻微微倾听若存若亡的息,这样一来就愈微愈静。

耿家建继续练着,按照要求jin ru了下一个环节。

第三个环节称作凝心。

耿家建按照书中所说,将意念专注在脐下,使心息相依,倘心息不忘,就不能入定。心息相依,经过一个时期,心便凝然。

书中说:“但凝其心,息诸乱想,即是修止,名凝心止。”

要求什么都不思量,这就是凝心,渐渐地不觉有手,不觉有身,并不觉有我,但见闻仍然了了,这是定相初现,从此jin ru心息两忘的境界,就是入定。

耿家建试了试,觉得自己离入定的境界差得还远。

按照书中所说,入定的境界、乃是自然地随着功夫的进程到达的,切勿存心求定,一有求定心,就不能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