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赵得利附庸风雅(2/2)
明茶与水的关系。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在“谈茶”时,总忘不了“论水”。总是将茶与水联系在一起。
“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可见水对茶性的充分发挥是至关重要的。不仅因为水是茶的色、香、味、形的载体,而且饮茶时,茶中各种物质的体现,愉悦快感的产生,无穷意会的回味,都是茶叶的各种营养成分和药理功能,都是通过用水冲泡茶叶,经眼看、鼻闻、口尝的方式来达到的。如果水质不好,茶叶中的许多内含物质受到影响,人们饮茶时既闻不到茶叶的清香,也尝不到茶味的甘醇,还看不到茶汤的晶莹,那么,也就失却饮茶带来的好处,尤其是品茶给人们带来的物质、精神和文化的享受。
烹茶的水要活,烹茶用水还要以轻为好。水之轻、重,与现代科学中所说的软水、硬水有相似之处,只不过说得比较直观。据说,用软水泡茶,茶汤的色、香、味三者都佳;用硬水泡茶,则茶汤变色,香味大减。水的轻、重还包括水中其他矿物成分,如盐溶液、碱性溶液都能增加水的重量。用含铁、碱过多的水泡茶,茶汤上会浮起一层发亮的“锈油”,茶味也会变涩。据说,自然界中的水,只有雪水、雨水才是纯软水,水质较好的泉水、江水虽不是纯软水,但这种水无杂质,水中的碳酸氢钙和碳酸氢镁,在烧煮过程中,经高温分解沉淀后,形成“水垢”沉入壶底,也变成了软水。
茶的选择要泡(沏)出好茶,茶叶的选择至关重要。一般红、绿茶的选择,应注重“新、干、匀、香、净”五个字。所谓“新”,是避免使用“香沉味晦”的陈茶。“饮茶要新”是我国人民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对于名茶和高档绿茶尤其如此。“干”指茶叶含水量低(〈6……保持干燥,用手可碾成粉末。“匀”,指茶叶的粗细和色泽均匀一致,这是衡量茶叶采摘和加工优劣的重要参考依据,合理的采摘,芽叶完整,干茶中的单片和老片少,规格一致;良好的加工,色泽均匀,无焦斑,上、中、下档茶比例适宜,片末碎茶少。
“香”,指香气高而纯正,可抓一把茶叶先哈一口热气,再置鼻端嗅干香,茶香纯正与否。“净”,是指净度好,茶叶中不掺杂异物,给宾客敬茶时,茶叶中有夹杂物会大扫茶兴。花茶则以透出浓、鲜、清、纯的花香者为上品。选择茶叶时,还应根据茶叶花色品种的品质特征而定,有些花色品种经合理的短时存放,甚至久存后,品质更佳。
关于水味,包括两个方面,即要求甘和冽(清冷。甘是指水含于口中有甜美感,无咸和苦味;冽是指水在口中使人有清凉感。自然界的水,有甘甜与苦涩之分,用舌尖舔尝一下,口颊之间就会产生不同的感觉。
宋大墙的一通讲解让耿家建云里雾里的,心想实在是达不到宋大墙的那种境界!
可能是他的年龄太小,只是觉得这茶要是不渴的话,喝起来实在是没什么滋味,那微苦的味道甚至还不如白开水喝着自在呢!
宋大墙喜欢一个人喝茶,还讲出了一大堆的道理。
耿家建至今还记得……
宋大墙认真地说:一个人可以散步,喝酒、读书、远行;但,一个喝茶却是少而又少。
一个人喝酒,可能是闷酒;一个人喝茶,却更可能是境界。
三五知己喝茶,漫无边际聊天,看绿叶沉浮,嗅茶香中袅然飘起。
这是心灵的沟通,是情感的温暖,是人生的慰藉,是文化深处的开掘……茶的境界,与人生的况味,是何等的相似!
一个人喝酒,往往使人麻醉、沉沦、忘却现实中的疲惫、苦闷、浮躁,乃至于痛苦。酒的好坏,菜的美味,不重要。
酒是媒介,借以远离现实,忘却一切。
一个人喝酒,最多的,也就是贪杯而已……-往高处说,因为高兴,寻找一种微醺,却依然是助兴,或者释怀;往低处瞧,其实不过一酒徒而已……。古人早已有言:“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即使如此,却不算是境界呢。
一个人喝茶,却是越喝越清醒,越喝越深切,越喝越品到人生的滋味、真谛,越喝越明白茶中的妙处;明前春茶纤细明丽的芬芳、秋茶厚重的浓香、桃香、枣香、兰花香等等,纷至沓来,远涉而至,相伴而行,香气悠远、浓郁,幽香……-甚至,连杯壁都为香气所弥漫缭绕,令人不忍置杯于茶几,而捧于掌中反复把玩、细品;想高山流水,云雾深处,如此植物,如此纤叶,如此嫩芽,如此经历了。
宋大墙说过:一个人喝茶,可以读书;最心爱的书,新近心仪的书,值得反复品赏的书一个人喝茶,得到了充分的自由:不必费心寻找茶楼茶驿,不必审视茶楼小姐的服务。你可以随心所欲,哪怕置身车水马龙的闹市,你也可以心静如水,游离于万物之外,浸润于茶香之中,从而\"大隐隐于市”、“深隐隐于茶”。
这种境界,耿家建暂时还不懂,他的心里却是对于这些风雅之事有些排斥的。
比如说现在的赵得利,一副侃侃而谈自以为是的样子……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