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官腔十足的村长(2/3)
官腔。
当然,今天为官者,不少人是注重为民众办实事的,他们言必行,行必果。他们向群众表态的,就想方设法去兑现。他们回答群众的问题时,不回避矛盾,直面现实,行就说行,不行,解释为什么不行,把真话、心里话告诉群众,让群众放心,让群众明白。这种为官者,即使他说了一些直话,让人一时不舒服,但最终群众会理解的,会欢迎的,与那些“说了好听,听了感动,事后不动”的官腔不可同日而语。
什么时候,少了官腔,那就说明我们的干部深入群众了,体察民情了,重视客观实际了,与民众的心贴近了。但愿官腔在现实生活中少些再少些。
官腔源于何时,现已无从考证,恐怕和秦腔一样是很古老的了,想来自有了官僚以后不久就有了官腔,古代官吏多是学而优则仕,中了举人或状元就会被皇帝钦点为大大小小的官吏,他们饱读诗书,上的奏折是文言文,说的话也是文绉绉的,不同于下里巴人的阳春白雪,久而久之大概就变成了官腔。
老舍说:要为人民服务,就得说人民的话,写出来人民看得懂,爱看。臧克家说;**写文章、说话都不落俗套。他不说“社会注意一定胜利”,而说“东风压倒西风”。……这样说法生动新鲜而又活泼。吴组缃指出党八股是“四大皆空,一窍不通。装模作样,言不由衷。词句别扭,章法雷同。废话连篇,术语无穷。千山万水,雾闭云封。”可谓中的之言。
毋庸讳言,在政界乃至文学界党八股仍在盛行,领导讲话常常是大的方面一、二、三,每方面包含1、2、3小点。
某领导某次会议讲话开场白只说两点,令人欣喜,不料每两点却分为中五点,每中点又衍生讲了八小点,每小点又细分若干小点发挥一通,讲到下班才结束。尽管下班时间已到,会议主持人还是不厌其烦地把领导讲的各点重复强调了一遍,然后围绕会议精神的贯彻又强调了五点。听得台下苦不堪言。
为官讲为人民服务,不仅体现在行动上,而且也表现在讲话上,首先要通俗易懂,要让老百姓听得懂;其次要讲老百姓爱听的话,暖人心的话,办实事的话。一言以蔽之,就是少打些官腔,多说些实话真话,这样“假虎照”“躲猫猫”之类的事件就不会有市场,或者就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重演了。
官腔,是为官者特有的一种腔调,说不清它属于哪种语系分支,但可以肯定,它发展至今长盛不衰,自然有其魅力和理由。笔者经过观察、对比、提炼和归纳,觉得官腔有“四美”。
一是韵律美。
提起官腔,有人想当然地认为就是“打哈哈”,这是对官腔带有偏见,缺乏欣赏。有次笔者由朋友引见去拜访其局领导。
领导在使用官腔时所表现出来的韵律美,着实让人叹为观止。其时,他正在接电话,只听此公“哈哈。哪里,好的好的。唷嗬。嗯嗯”。声音时高时低,时缓时急,抑扬顿挫。此公放下电话,发现笔者恭候多时,连忙问“你是。”声音拖得绝对有分寸。我做完自我介绍,此公一声“噢。”,让我感到他既是在认真倾听,又是在努力搜罗记忆,不愠不火,恰到好处。继而,“呀哈哈。”,一副恍然大悟状,“失敬失敬,哈哈。”。听着这一串激扬的笑声,我简直有些陶醉。
二是力量美。
官腔有时在某种场合常常被表现得气势磅礴,充满生力,让人热血沸腾。记得几年前,笔者参加县里的一个报告会,一位领导对台下的听众说:“在机遇面前,我们一定要以发展的责任感促使我们思想上的大转变,带动全县人民认识上的大提高,唤起改革的大动力,从而取得我县各项事业的大发展。”听罢此言,台下怎不掌声雷动,欢欣鼓舞?
三是层次美。
官腔既然出自官员之口,必然不是随随便便脱口而出,而是经过反复推敲、精心琢磨,结果就形成了它的“层次美”。前不久,某单位领导在会议结束时即席讲话:“听了以上同志的发言,我很受感动。他们给大家上了一堂很生动的教育课。这里,我不再多讲什么了,就三句话:一是对这次会议的主题要反反复复领会好;二是回去要原原本本汇报好;三是在今后的工作中扎扎实实落实好。”无论是谴词造句还是逻辑推理都没得说。
四是朦胧美。
官腔之朦胧,犹如隔岸观花,虽闻其香,却无法触及“实物”;更如苍穹悬月,金盘虽满但相距遥遥。此美亦不乏经典之作。报载某地出一贪官,当记者采访该地主要领导时,领导不无感慨地说:“教训是非常深刻的(如何非常深刻……我们班子成员都有责任(责任到底在谁……这件事我们要一查到底(具体怎么查……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何为最低限度……”这一席“深刻的表白”,实乃“放之四海而皆准”,你听了绝对找不出什么毛病。这便是官腔“朦胧美”的“神韵”所在。
也许官腔远不止这“四美”,然而无论它多美,老百姓始终无法欣赏,至今仍“顽固”地认为它是:废话。
耿家建想不到,这个赵得利干了两个月的村长,别的没有学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