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最合适的小姐姐(2/3)
,但是他是发自内心地喜欢跟着比自己大几岁的女孩待在一起。
他也不清楚这是怎么回事,只是心里这样想罢了!
从男人的角度来看,首先,出现姐弟恋是男性恋母情结的泛化。在他们的心理发育还不够成熟时,会感到比自己大几岁的女性更成熟、更有社会阅历、不浮躁,更为智慧地处理问题,更少有低级趣味,在他们需要引导的年龄阶段,这种类似于崇拜的感情会转化为恋情。
男孩在性成熟的过程中,情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转化,这时候父性开始出现。他们内心开始把母亲的标准向别的女人转移,恋爱的时候会以很多标准和母亲相比较,喜欢拥有一种被母性包围的感觉,因此喜欢更加成熟一点的。
二十多岁的男人已经在性特征和性心理方面相当成熟了,从视觉感官上来说,同龄的女人显得不如三十多岁的女人那样成熟丰满,也不够有经验。
在形成姐弟恋的关系中,女性往往是处于被动角色的,这时候男性的主动进攻和柔情蜜意的关爱很容易打动女性,在她们没有合适的其他男性选择的时候,就接受了爱的邀请。
从女人的角度来看,关怀强迫症易于导致发生姐弟恋、关怀强迫症——原意是交互依赖,这里指依赖别人对自己的依赖。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不断向别人提供关怀和帮助,从而使别人不能独立解决问题,当他的细致关怀被人依赖时,他会自我满足于这份成就与价值,满足由此获得的道德优越感,否则就会有强烈的自责和痛苦。当女人在心理上患有这种症状时,她们很容易转嫁这种关怀给比自己小的男人。
有人说,姐弟恋的风靡,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不少男性的心理承受能力差、依赖心理强。现在的家庭里大多数还是女性带孩子,孩子自小与母亲接触过多,父亲的作用反而被弱化了。而幼儿园、学校里的老师也都以女性居多,这就容易使男孩子心理上产生“女性占主导”的意识,这也是“姐弟恋”产生的因素之一。
有人还认为姐弟恋反映了当下的社会心态,由于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男权至上、男性全面包容一切的传统定式已被打破,而男性在社会与家庭中所承受的心理负荷已接近临界点,所以从内心世界里渴望自己的另一半能与自己共同承担各种压力。那种花**式的小女孩显然是不合适的,而已经具备一定生活阅历的女人却往往能与自己共同进退。
马克龙,一个比马克思还能飞的男人,现在成了法国的总统。
但是相比较总统位置,似乎他跟着他的老师结婚,更能吊起人们的胃口。
说马克龙有“恋母情结”,这个说法已经过时。大多数人的择偶年龄差都聚集在平均值附近,但必然有一些人择偶的偏好年龄差分布在两端,“母子恋”和“大叔控”就处于两端的分布区域。
据报道,今年39岁的马克龙与太太布丽吉特结婚10周年,但布丽吉特比马克龙年长24岁,曾是马克龙中学时期的老师。当年,马克龙的父母为了阻止儿子的“不伦之恋”,便把他转学到巴黎,由祖母照顾。这并没有熄灭他对布丽吉特的爱情,2007年,马克龙迎娶了布丽吉特。
马克龙与太太年龄悬殊的爱情和婚姻令许多人感到不可思议。在世俗的观念里,爱情通常发生在年龄相仿的伴侣之间。即使有年龄悬殊的伴侣,也大多是男方比女方年长。马克龙与太太之间跨辈分的“母子恋”,即使在婚恋观比较开放的法国,也算得上是骇世惊俗;而他们之间自然流露的恩爱,也令诸多在“橡皮婚姻”(指夫妻双方虽都尽职尽责,但貌合神离,无爱也无痛)中挣扎的伴侣羡慕不已。
不过,一提及马克龙与太太的忘年恋,对心理学多少有些了解的人们就会脱口而出“恋母情结”这个词。像马克龙这样与年龄悬殊太太的婚恋,通常就会贴上“恋母情结”的标签。
其实,心理学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摒弃了早期缺乏科学范式的分析心理学方法。
相对于社会主流的择偶倾向,年龄悬殊的择偶模式显然不符合大多数人的偏好和倾向。但是,人类的择偶偏好与人类的其他特质一样,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不能一概而论。对群体而言,大多数人的择偶年龄差都聚集在平均值附近,但必然有一些人择偶的偏好年龄差分布在两端,“母子恋”和“大叔控”就处于接近两端的分布区域。其实人类的大多数,甚至几乎所有行为特质,都符合这种倒u形的钟形正态分布曲线,择偶偏好也概莫能外。对个体而言,多种因素都可能影响和塑造成年后的择偶偏好,而且这些因素通常都具有特异性。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两个人之间产生爱情,导致彼此吸引的因素多种多样,年龄只是其中因素之一。如果主导两个人彼此吸引的因素远远超过年龄悬殊的影响,那么,年龄悬殊的爱情就可能发生。马克龙被他当年的中学老师布丽吉特深深吸引时,一定有其特异性的吸引因素,而悬殊的年龄差异不足以抑制这种爱情吸引力。
说实话,没有深入地了解马克龙,其他人根本就没有线索和依据来分析判断他为何会爱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