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农村的味道(2/3)


将鲜猪肉抹上食用盐、酱肉、花椒等配料腌制24个小时,然后挂在通风处晾干,晾干后就可以挂在柴火灶上用烟熏制。年前,湖南家家户户还会做猪血丸子,四川重庆会灌香肠。将这些做好的腊肉、香肠、猪血丸子之类的放在小灶上用木屑、柴火之类的熏制,香味浓郁。当村上开始熏制腊肉、做猪血丸子、灌香肠的时候,整个村上的年味就已经非常浓烈了。

扫扬尘敬灶神。

农历腊月二十三,传统意义的小年,这一天还有两个重要的“仪式”——扫扬尘、敬灶神。

相传,灶神在这一天要上天庭,向玉皇大帝汇报自己所在这一家一年来的所作所为。所以,每家每户都要赶在他汇报之前举行清扫和敬灶神的仪式,祈求灶神在玉帝面前多多美言。

按照老一辈的说法,“土地神”不能随意惊动,所以房屋周边、家里的家具平常是不能乱动的,而惟独打扬尘那一天例外,啥都可以动。扫扬尘,即大扫除。全家老少都会一起上阵,祝愿能扫除一年的“晦气”,迎接新年的喜气。这一天,天没亮我们便会被父母从温暖的被窝里叫起来,接着父母便给我们分派一天的清扫任务。敬灶神的重任一般由母亲一人全力承担,我们是插不得手的。晚上待我们睡下后,母亲便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祭品在灶前摆好,然后点上香蜡,烧上纸钱,边烧嘴里边念念有词,向灶神祈求来年继续保佑一家平安幸福。

洗澡。

“二十七洗病菌,二十八洗邋遢,二十九洗老狗……”这时老一辈留下的谚语。不洗澡不能过年,这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在传统民俗中,很多人都会在年前洗澡、洗衣,希望能除去上一年的晦气,干干净净的迎接新春佳节的到来。

贴春联。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说的就是春节贴春联。每年年三十,家家户户贴对联,表达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因而新年将至,小镇上的集市就出现了许许多多卖春联的小摊,每个生意都十分火红。

请门神。

门神是不能说买的,只能说请,否则门神会不高兴,来年就不会保佑家里事事顺心、财源广进。大人们总是会怀着敬意郑重的这样对小孩说,图的就是一个吉利和来年和顺。

团年饭。

团年饭又称年夜饭,年夜饭是在除夕,也就是大年三十晚上吃的团圆饭。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小时候条件并不好,不像现在天天都能吃到肉,因而对团年饭是格外期待的。团年饭桌上是必然要有鱼和火锅的,鱼象征着年年有余,火锅意味着红红火火。年三十这一晚,一家人坐在一起开开心心、热热闹闹的吃上一顿团圆饭,准备迎接新年。

祭祖。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祭祖,都是市民过年时必不可少的重头戏。

上坟祭祖,是中国人最重视的新年活动之一。在初三至十五期间,准备好烧腊、美酒、纸钱、鞭炮、香烛,一家大小来到祖先安葬之处,叩头拜年,焚香敬献,算是与祖先一起过一个团圆热闹的新年。

因而年三十吃晚饭前,老家每家每户都会放上鞭炮迎接先人进餐。

吉利话。

新年要讨一个好征兆。因而,老家年三十晚上是不允许说脏话和歹话的。如忌言鬼、死、杀等不吉字眼等。如果吃饱了不想要,不能说“不要”,而是说“有了”;如果个别茶果吃完了,要说“吃兴了”或“太多了”,而不是直接说“没有了”……这些吉利话是人们的“除夕功课”,大人要教孩子说,否则新年不顺。避免说出“破”、“死”、“病”、“输”、“败”等不吉利的字眼;若不慎犯忌,要以吐唾沬、说“童言无忌”等方式化解可能的不祥后果。比如,小孩子打碎了碗。大人们会赶紧说上一句“碎碎平安”。

穿新衣。

新年第一天,人们总会穿上自己最新、最好、最喜欢的衣服,焕然一新走亲访友。在这一天,每个人的脸上都喜气洋洋,精神抖擞。

守岁。

年三十吃完晚饭后,一家人就会坐在电视机前打开电视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边看,一边吃瓜子、糖果,摆龙门阵,开始一年一度的守岁。每每这个时候,儿时的我们最开心,使劲往自己的兜里装糖果,然后围着父母追逐、嬉戏,边跑还要用手捂着衣兜,害怕装得太满的糖果从衣兜里蹦出来。当眼皮不听话地开始上下“打架”时,父母便会催促我们睡觉。而此时,我们必定振作精神,大声说:“我不困!”。因为我们要等到父母的压岁钱,然后才会甜甜的睡觉。

拜年。

拜年是春节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的一种方式。通常正月初一家长带领小辈出门拜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语向对方祝颂新年。主人家则以点心、糖食、红包(压岁钱)热情款待。

耿家建觉得小的时候还盼着过年,可是现在呢,却是有些排斥过年了!

就像是那首歌所唱的,不想长大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