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医书润物细无声(2/2)

、实、阴、阳八钢是分析疾病共性的辨证方法,是各种辨证的总纲。其中,阴阳两纲又可以概括其他六纲,即表、热、实证为阳;里、寒、虚证为阴。所以,阴阳又是八纲的总纲。在临床辨证中,应当首先分清阴阳,辨明病证属阴还是属阳,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做到执简驭繁。

2、阴阳指导“四诊”的应用。

(1)色泽的阴阳。

从色泽的明暗,可以辨别病情阴阳的属性。色泽鲜明者属阳,晦暗者属阴。

(2)声息的阴阳。

观察呼吸气息的动态,听其发出的声音,可以区别病情的阴阳属性。语声高亢宏亮,多言而躁动者,多属实、属热,为阳;语声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者,多属虚、属寒,为阴;呼吸微弱,多属于阴证;呼吸有力,多属于阳证。

(3)脉象的阴阳。

脉象浮、大、滑、数者属阳;脉象沉、细、涩、迟者属阴。

总之,在运用“四诊”时,都应以分别阴阳为首要。只有掌握阴阳在辨证中的运用规律,才能正确判断疾病的阴阳属性。正如张景岳所说:“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

人体的阴阳,是生命的根本。注重养生是保持身体健康无病的重要手段,而其最根本的原则就是要善于调整阴阳,即遵循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规律来调理人体之阴阳,使人体中的阴阳与四时阴阳的变化相适应,以保持人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依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对“能夏不能冬”的阳虚阴盛体质者,夏用温热之药预培其阳,则冬不易发病;对“能冬不能夏”的阴虚阳亢体质者,冬用凉润之品预养其阴,则夏不易发病。此即所谓“冬病夏治”、“夏病冬养”之法。

由于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因此,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故《素问·至真要大沦》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1)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

阴阳偏盛形成的是实证,故总的治疗原则是“实则泻之”,即损其有余。分而言之,阳偏盛而导致的实热证,则用“热者寒之”的治疗方法;阴偏盛而导致的实寒证,则用“寒者热之”的治疗方法。若在阳盛或阴盛的同时,由于“阳胜则阴病”或“阴胜则阳病”而出现阴虚或阳虚时,则又当兼顾其不足,于“实者泻之”之中配以滋阴或助阳之品。

(2)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

阴阳偏衰出现的是虚证,故总的治疗原则是“虚则补之”,即补其不足。分而言之,阴偏衰产生的是“阴虚则热”的虚热证,治疗当滋阴制阳,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法,《内经》称之为“阳病治阴”。阳偏衰产生的是“阳虚则寒”的虚寒证,治疗当扶阳抑阴,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内经》称之为“阴病治阳”。

(3)阴阳互损的治疗原则。

阴阳互损导致阴阳两虚,故应采用阴阳双补的治疗原则。对阳损及阴导致的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当补阳为主,兼以补阴;对阴损及阳导致的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当补阴为主,兼以补阳。

药物的性能认识。

1、药性,主要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四气”。其中寒凉属阴,温热属阳。一般说来,属于寒性或凉性的药物,能清热泻火,减轻或消除机体的热象,阳热证多用之;属于热性或温性的药物,能散寒温里,减轻或消除机体的寒象,阴寒证多用之。

2、五味就是酸、苦、甘、辛、咸五种味,另外有些药物有淡味或涩味。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涩属阴。临床用药过程中,一般都依据证候的性质将药物的气与味综合考虑用以处方。

3、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的趋向。

升是上升,浮为向外浮于表,升浮之药,其性多具有上升发散的特点,故属阳。降是下降,沉为向内沉于里,沉降之药,其性多具有收敛、泻下、重镇的特点,故属阴。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