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接连敕封(1/2)

在大乾,最大的过错是什么?

勾结外敌!卖国求荣!

仁宣帝要做的是中兴之君,要将祖宗疆土尽数收回,将大乾恢复至鼎盛时期的伟大君王!

而要做到这一步,首先摆在他面前的两座大山便是北燕和西凉。

所以这些年来,他对外展现的一直都是铁血手腕,对待勾结外敌的臣子,更是零容忍。

一旦抓到,想好好死都是件难事。

轻则车裂,重则凌迟!

所以卫子央此言,不可谓不狠毒。

饶是曹正礼乃九卿之一,见惯了朝堂上的门门道道,也不禁惊出一身冷汗。

“放肆!”

“卫子央血口喷人!粗鄙武夫,安敢如此污蔑老夫!”

“真当老夫年迈,手无缚鸡之力不成?”

曹正礼说完之后,便拿起手中笏板,朝着卫子央头上扔去。

大乾的笏板乃是用上好的玉料和竹料制作而成,分量很重,这一下就算没能给卫子央砸出个头破血流,怕是也能砸出个头昏脑胀。

卫子央揉了揉脑袋,大怒:“老匹夫,安敢如此,真当我不敢动你不成?”

说着,便也拿起笏板,做投掷状。

见状,可把曹正礼吓了个激灵。

他之所以这般激动,是不得不激动。

否则若是落实了勾结大燕的罪名,别说是他,就算是太傅杨槐,也得没命。

可卫子央是什么人?半生戎马,有勇力在身的武夫!

自己的笏板顶多算个暗器,他的绝对是个杀器。

这下要是落实了,自己这老胳膊老腿,不得废掉半条命?

好在,关键时刻,一声冷哼传来。

“闹够了没有?”

众人望去,却是龙椅之上的仁宣帝发话了。

闻言,众人顿时整理姿态,回到原位,噤声寡言,不敢造次。

不论什么时候,仁宣帝都是大乾朝堂上的绝对权威,不容忤逆。

“曹正礼,卫子央殿前失仪,罚俸三月,以儆效尤。”

卫子央闻言,瞠目结舌,满肚子怒气,还要再说,可抬起头时,却正好对上仁宣帝那双冰冷的眸子。

顿时惊出一身冷汗,低下头颅,不敢再言。

“另外,镇北王弟为我大乾鞠躬尽瘁,本就劳苦功高。”

“现如今又为我大乾攻下北方三郡,彻底解决崖余之祸,实乃大功一件。”

“现敕封其为水军都督,迁往沧澜郡,统领沧澜水军训练及抵御西凉水军等诸多事宜。”

“诸君可有异议?”

按理来说,皇帝敕封勋贵,官员们很少插嘴,仁宣帝以往也不会多问。

可如今,却偏偏问上了这么一句...

再结合刚才一事,众武将心里算是凉了半截,纷纷低头,无人敢言。

“既然如此,那便宣今科进士上殿。”

嗯?

如果说刚才敕封镇北王是武官们的事,现在宣今科进士就是文官们的事了。

按理来说,进士们被录取之后,下次上殿是要被授予官职的。

可现在大乾哪来这么多的官员空缺?

难不成...?

众文官心中涌现出一个不太敢相信的想法,一时间,表情怪异。

果不其然,在之后的小半个时辰里,沈良富等一行今科进士,依次被敕封了北方三郡之职。

尤其是沈良富、甄仁义和陈楚歌三人,分别被敕封为崖余、天水、临沂三郡郡守!

就算是状元郎,可这才刚及第,没有丝毫资历,便直接跃居一郡郡守之位。

当真是有些...夸张了。

不过满朝文武,却并无异议。

若是其他郡县,多少还会遭人妒恨。可北方三郡那等苦寒之地,还是刚打下来的,民众多少有些不堪教化。

这等位置,可不是什么肥差,而是实实在在的苦差!

……

一月之后,除去北方临近崖余山脉的部分区域外。大乾大部分区域,都已经步入深春。

正是一年之中,最好的时节。

理应美酒佳人作伴,吟诗作对,畅谈人生理想。

然而,总有人开心不起来。

江南郡,顾府。

顾军神色匆匆,来回踱步。

“老爷,你这是怎么了?”

“前些时日忧心些也就罢了,现如今兴文都高中了,官职也有了着落。无非是去的地方苦寒了些,可只要熬上个两三年,等资历够了,自是能回乾都任职的。”

“到时候啊,前途无量,可比川儿那个叫人不省心的强多了。”胡氏如此说道。

顾军却只是皱眉,道:“如今兴文是有了出息,但北川也不差,至少...至少在淮南老实本分,未曾惹出祸端。”

“今后接了我的班,经营家里生意,和兴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