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言官的威力(1/2)

翌日,早朝。

百官行完君臣之礼,分班站好。

站班太监照常唱道:“百官有本早奏,无本退朝。”

许青清了清嗓子,“臣有本奏。”

说着,他从怀中掏出奏折递给太监。

朱元璋象征性地看了一眼,便合上奏折,“长青王欲开海引进海外高产作物,诸位爱卿意下如何?”

见群臣都是一脸惊诧,朱元璋便让太监将奏折内容读给他们听。

待听到许青要出海南洋,且规模如此之大后,绝大数官员骇然变色。

“皇上,臣以为,长青王此举有失妥当。”

说话的是新晋状元——曹亮,时任礼部尚书。

“哦?有何不妥啊?”朱元璋问。

许青也好奇的看了一眼这人,想听听他的独到见解。

曹亮见群臣目光都在自己身上,咽了咽唾沫,开口道:“其一,我大明地大物博,包罗万象,根本无需番邦小夷之物,其二,这么多人出海,万一他们在海上自立怎么办?”

蓝玉心直口快:“放屁,神机营里都是信得过的兄弟,他们对皇上忠心耿耿……”

“啪!”

常遇春赏他一个响亮大嘴巴子,将他拉进人群,低声斥道,“谈论文治,你一个武将先锋插得什么嘴,想给青弟出头也没你这样的,把嘴闭上。”

蓝玉委屈的闭了嘴。

见此情况,曹亮胆气儿一壮,继续道,“皇上,一旦尾大不掉,那俨然是海上一国,不可不防啊!”quai.c0m

“臣附议。”

户部尚书张昶开口:“如今国家刚建立,处处用钱,仅是出海一趟,就花费国库的一半储蓄,太儿戏了,

且不说那些小国有无比大明还好的农作物,即便真有,那些作物也未必适应我们这边气候。”

“臣也附议。”

兵部尚书王宣也开口了,“臣以为,此举劳民伤财,有这钱不如多造些火炮、兵器、甲胄,提高大明军力来得实在。”

王宣语毕,六科给事中也站了出来。

相较于王宣、曹亮、张昶,他们言辞更加犀利。

上来就是弹劾,弹劾的内容也五花八门。

有说他是为了搏名,而大肆挥霍大明财力;有说他狼子野心,欲做海上的皇帝;还有说他恋权不放,身居王爵仍牢牢把持兵权。

最后连朱元璋也被拉下水,说他封异姓为王,不利于江山稳固,祸患无穷。

这些言官本就是职业喷子,说话不用负责,许青是有口莫辩。

虽然这些言官没有证据就乱说,但也没说他会立即造反,只是说有可能,所以想逮着他们罚俸也不成。

御史台见对头言语如此犀利,也不甘落后,立刻站出来引经据典的剖析许青的‘罪行’。

朝会成了批斗大会,言官把许青骂的个狗血喷头。

捎带脚的,连朱元璋也被一通指责,不过语气尚还温和。

朱元璋都惊呆了,他设置言官本是让他们风闻奏事,威慑百官的,怎么也没想到会自食恶果。

但他偏偏还不能治这些人的罪,不然就是自毁江山了。

好嘛,你让人家不畏强权,可以随意弹劾,现在人家弹劾了,因为说了你两句,你就治人家的嘴,以后谁还敢言?

言官不敢言,那还有什么用。

朱元璋心里气得不行,但也不好发作。

至于许青,都快被扣上谋反的帽子了。

许青觉得很冤,不就是奏请皇上引进优良农作物吗?怎么搞得像是国将不国了一般,至于吗?

眼看事情越演越烈,朱元璋无奈下令退朝。

待回到中殿,又将许青叫了回来。

许青都被骂蔫儿了,他总算是明白什么‘众口铄金,人言可畏’的意思了,这些人骂人不带脏字儿,但言语之犀利,简直比刀子还狠。

就朝堂那一幕,若不是他是开国功臣,加上朱元璋对他十分信任,换一个帝王,就算不将他下大狱,也得对他提防起来。

“皇上,现在咋办?”

朱元璋也很头疼,想了想,道:“你回去继续筹备,海是一定要出的,百官的事交给咱。”

“好!”

见他没被百官影响,许青松了口气,顿了顿,又道:“皇上,言官有一点说的很对,历朝都没有王爷掌兵权的先例,不若……”

“你怕什么?”朱元璋摆了摆手,认真道,“咱对你百分百信任,赶紧去筹备出海的事情吧!”

许青苦笑点头:“是!臣告退。”

朱元璋望着许青离去的背影,嘴角浮现一丝笑意,过了片刻,笑容逐渐发苦。

“他娘的,咱这个皇帝说话都不管用。”朱元璋扫了眼站班太监,“去,将李善长叫来。”

“奴婢遵旨。”

小太监连忙一溜烟儿地去了。

一炷香后,李善长匆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