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八零章 吏部尚书(2/4)

也暗暗松了口气。

虽然自己搞了各种各样的事情,给老爹整了不少麻烦事儿,他老人家都信任自己。

朱靖垣老老实实的躬身谢恩,接过现场拟好的圣旨,然后把另一个问题挑明了:

“父皇,我们合适返回顺天府啊?”

此言一出,现场所有人都竖起了耳朵。

这个问题,普通大臣不好意思问,但朱靖垣却正好合适。

就算是皇帝不回答,也不会责怪谁。

朱简炎看了朱靖垣一眼,心向这小子还是那么的直接:

“为什么想要返回顺天府?你想顺天府的家了吗?”

朱靖垣立刻说:

“儿臣确实想家,不过更重要的是,顺天府才是国都啊。

“父皇南巡至此已经一年半了,在应天府已经度过了两个新年了。

“顺天府的百姓,都翘首以盼,希望父皇能够早日北归。”

朱简炎直接说:

“应天府也是国都,顺天府旧城是北京,应天府城就是南京。

“过去三百多年里面,朝廷大部分时间都留在顺天府,应天府的百姓同样翘首以盼。

“从现在开始,在应天府也停留个几百年吧……”

在朱靖垣的配合下,皇帝终于把话挑明了。

虽然没有所还都应天府,但是朝廷要在应天府停留“几百年”。

这跟迁都也没有区别了。

确认这个消息的时候,朝廷上立刻想起了成片的低声议论。

部分官僚家族出身的官员,现在都基本上认命了。

应天府也挺好,江南水乡住着确实比顺天舒服,生活娱乐设施更加丰富。

但是家中有产业的官僚就都比较难以接受了。

出身南方的官员,其实并不希望朝廷继续留在应天府。

从远离京师的江南,变成了皇帝的眼皮底下的皇城根,那市面和官场就会变得严苛。

很多以前能办的事情,以后就可能办不了了。

本来自己能够影响和掌握的事情,有更多的权力个体来干涉了。

北方的官员也不希望朝廷彻底还都应天府。

他们已经习惯了利用中央朝廷的关系来应对各种生活中的事务。

彻底远离了中央朝廷,不只是生活方式会发生变化,关键是市场规则都要重新洗牌。

远在江南的自己,对故乡的影响肯定会衰弱。

不过由于世祖皇帝开创的制度,大明现在的皇帝非常强势,基本都有成祖级别的权威。

皇帝所要还都,这还不是迁到陌生的地方,而是还于旧都,臣子们很难对抗。

很多人都开始期待,新任皇帝登基之后,再次还都顺天府。

当初成祖朱棣在永乐十九年迁都顺天府,永乐二十二年就去世了。

继位的仁宗朱高炽,就想想要把过度迁回到应天府去。

结果朱高炽当了不到一年皇帝就去世了。

继位的宣宗朱瞻基和爷爷一样喜欢北方,结果就又不想迁回去了。

还都应天府的计划就这么不了了之了。

现在的皇帝朱简炎还都应天府了,但是继承人朱靖垣似乎更喜欢北方。

朱靖垣也绝对不是早衰之人,如果想要还都顺天府的话,绝对是有时间办完手续的。

于是很多人都开始寄希望于朱靖垣了。

只是他们都不知道,还都应天府这件事情,本来就是朱靖垣的建议。

否则朱简炎就算是心里考虑过类似的事情,也很难真正决定真的把国都迁过来。

所以不出意外的话,这帮人注定要再次失望了。

不过无论未来他们失望与否,关于皇帝是否还会返回顺天府的事情,现在总算有了官方的阶段性的回应。

在新皇帝继位之前,这件事情不用再讨论了。

无论打着什么心思,老老实实的在应天府干几年活儿吧。

朱靖垣就任吏部尚书,皇帝回答不回归顺天府的问题后,朝廷上反而安稳下来了。

两件最重大事项确定之后,早朝开始处理日常事务。

新一年的新规划,即将开始和继续推动的改革,要继续维持的各种工程和事务,各种需要皇帝确认的事情,一一被拿出来讨论。

新年第一天的早朝时间往往比较长,事情比较多。

所以一直持续到了中午也没说完。

不过早朝还是正常结束了,相应官员各自返回衙门干活。

皇帝要负责自己负责的级别的决策,九卿和各部尚书也需要时间处理自己的事务。

一天办不完就只能分开办了。

等到第二天的早朝继续讨论那些没讨论完的的问题。

朱靖垣下朝之后先去吃饭,下午返回江淮布政司衙门,主持布政使司衙门的开年会议。

新任江淮布政使司还没到任,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