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挖空大明(1/2)

两天之后,郑毅带着朱功亮的团队赶到胶州。

这里就是后世的大港青岛,只不过如今还是个小渔村而已。

郑毅指着这片海湾,提出要在这里打造一个最新式的港口,未来这里也将会是货物登岸的主通道。

从这里辐射整个北方地区,与大连府同为帝国在北方的双子星,朱功亮表示完全没问题。

相比较与跨海通道,建一座港口对他来说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了,他最多两年就能建好。

郑毅点了点头,转悠了一圈崂山,将胶州的分基地放在崂山脚下,会大力促进这片区域的发展。

然后郑毅带着政务院的人走遍了整座半岛,为每一个府、每一个县都规划了发展方向。

种植业为主的、港口贸易为主的、工业生产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为主的。

半岛上设了六座分基地,涵盖齐鲁登莱青胶等地,算是完成半岛的布局。

有分基地和辽东的大力支持,这座半岛将会在极快的速度恢复生产、重新繁荣。

之后郑毅又前往淮北,规划了海州和连云两个大港,以及淮北的盐业基地。

同时在洪泽湖北岸设置了清河城贸易基地,在骆马湖设置了宿州城贸易基地,以及微山湖设置兰陵贸易基地。

这三大贸易基地和北方的东昌基地、德州基地、东平基地、济宁基地连成一线,控制大运河商贸节点。

通过这些商贸基地,与大明的市场进行对接,加强关外商号和华夏商号对大明疆域北方地区的控制。

自从“代管”了这些地方,大明被迫迁都金陵之后,两国之间就有些进入冷淡期的意思。

毕竟大明朝廷丢了脸,还被迫退到江南去固守,总会心中有些不乐意的。

就算魏忠贤从中再斡旋也是如此,大明对两大商号开始了限制。

郑毅倒不是怕大华商品被限制,毕竟大明那些官员豪强已经离不开了。

但若是能开放几个基地,让大明心中舒坦一些也是件双赢的事情不是?

而且郑毅还有其他的考虑,这些贸易基地,将会是他吸引大明流民的基地。

大华不是风调雨顺,大明更加的麻烦,这几年都是水旱灾害不断,气候变化极大。

若不是外东北那边已经全面供暖供电,恐怕那边也够呛能够有人呆得住。

反正他的地盘大,就算某一地遭灾,也有其他地方能尽快的补充上来。

粮食和生活物资不愁,手里有钱有人也有粮,什么灾害都不担心。

大明就不行了,没钱没人也没粮,国库空的能够让老鼠含泪出来。

他们对于灾害的防范能力,比起大华简直差的太多了。

是以,只要哪里遭受灾害,老百姓就会遭逢大劫。

大明又无力赈灾,老百姓就会响起大华来。

拖家带口的赶到大华,然后加入到大华之中。

毕竟说到底,大华与大明都是汉人的王朝,老百姓不会计较那么多。

就算是心怀大明,也顶不住肚子饿啊,为了活着去大华也没啥好说的。

山/东半岛和淮北生产恢复和水利工程都开始大规模修建,两百万百姓也进入到各个工作岗位,或者采用新技术耕作分给自己的田地,同时也有分基地召集的平民,以及辽东迁移回去的百姓加入进来。

半年的时间,整个半岛和淮北地区欣欣向荣,让人都看不出遭劫不久的样子。

每一条河流,都进行了疏通和重修堤坝,可以兴建水库的地方修建了水库。

从水库中分出的主渠、支渠、毛渠,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通向每一块田地。

大量的机械由货轮拉着运到半岛,又分配到各府县,进入农户的家庭。

华夏银行也特别提供了农机和粮种贷款,让百姓都能用上先进机械。

大生产运动如火如荼的推开,老百姓的心思总算是沉淀了下来。

半岛如此,三秦之地和甘宁肃州等地一样如此。

河西走廊重新打通,修路工程动用了百万人,百姓的收入大大提高。

各座矿山被开发、各条道路开始修建、各处水利也全都开始修筑。

老百姓恨不得多长几只手,这样好能更加多的挣钱,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他们还担心大华这边不会管他们的死活,哪想到人家到处都给他们机会,还有大量的物资送进来。

此时他们一点都不后悔留下,反倒是嘲笑那些担心大华而离开的百姓,真是傻到家了,在大明有什么好的?

三秦的建设,不仅是让留在西北的百姓受益,同时三晋、河/南等地的百姓也很多偷偷跑过去。

人家大华来者不拒,到了那边有吃的、有穿的,还有大华给他们修建的保障房。

傻子才不知道好歹,干嘛非要窝在穷山恶水间受罪呢?

尤其是山/西辖域内,老百姓纷纷渡河或前往关外投奔大华。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