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四章 多尔衮的郁闷悲哀(2/3)

“微臣领旨。”李永芳躬身应承。

多铎拱手道:“启奏汗王,锦右蒙古诸部可以暂时安抚,科尔沁等部,似乎不必。”

同样是蒙古部落,锦右已经能与东江军联系,在其反叛之前,不能够逼迫过紧。但科尔沁等部,间隔着辽沉锦州,东江军手伸不到那里,他们是想跑都跑不掉。

虽然科尔沁部是最早投靠建虏,并与其姻亲不断,但人心隔肚皮,形势恶化之时,也不能掉以轻心。

况且,如何解决人力资源的短缺,是建虏的当务之急。很快就要春耕,急剧减少的兵力,已经抽调不出多少人手。

可如果春耕面积不够,到了秋季,建虏就又要陷入饥荒,人心也难以安定了。

多铎的意思很明显,通过压榨科尔沁等部,来解决暂时的困难。反正他们抵挡不住后金人马的攻击,只能是顺从听命。

多尔衮苦笑了一下,轻轻颌首,说道:“除了征调科尔沁等部人马,春耕之时,无论男女老幼,能拿起锄头的,都要下地劳作。”

强制劳动算什么,等到生死存亡之际,都得拿起刀枪拼命呢!

多铎看了一眼李永芳,想了想,还是开口说道:“私下里,我试探过迈达礼、满达海等人的心思。放弃辽沉,恐怕阻力极大。”

停顿了一下,他又补充道:“况且,轻易放弃都城,恐怕人心惶惶,大乱难息。”

多尔衮看着多铎,半晌才移开目光,他想确定这是不是多铎的心思,假借迈达礼、满达海等人之口说出来。

最终,多尔衮最终放弃了追根究底。

因为,这与他预料的一样,想主动撤出辽沉,摆脱东江军的压制,争取到喘息之机,在后金高层就难以通过。

不战而退,也确实会极大地挫伤民心士气,对他这个汗王的威信,也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如果后金高层能够统一意见,主动上奏此事,多尔衮自然能够顺水推舟,达成他心中的目标。

可惜,连自家兄弟都不赞成此议,多尔衮自然也不能主动提出,损害自己本已不多的威望。

至于李永芳,身份地位不高,人微言轻,提出来也没什么作用,反倒会成为众失之的。

多尔衮开始信任李永芳等汉官,是因为这些汉奸已经无路可退,东江镇不会宽恕,他们只能死心塌地为后金卖命,期望着能够侥幸得活。

计议已定,多铎和李永芳告退而去,独留下多尔衮在屋内。他收拾心情,提笔批阅公务。

阿济格的汇报相当详细,如何败阵,如何被摧毁营寨,一点敢没有隐瞒。

正是如此,使得建虏的防御体系又要有所增强,或者说是改变。

比如辽阳,城墙已经无法抵挡敌人火炮的远程轰击。要想使城内不乱,就要力争把敌人挡在城外三里以外。

东江军的壕沟胸墙工事,已经为建虏所学习。只不过,没有太长距离的延伸。现在,就不得不改建加强,以阻挡敌人炮火对城池的破坏。

火器也被重视起来,虽然都是老旧型号,很落后,但有总比没有强,也都大量地安设于鞍山驿、辽阳、连山关等关隘重地。

当然,火药的缺乏,一直是建虏难以解决的问题。硝磺等物资,极易采购。即便有少量走私过来的,数量也难以满足需要。

按照建虏现在的实力,已经难以抽兵远征,控制蓟镇、宣大等边外的蒙古诸部,从那里得到急需的物资。

尽人事,听天命吧!

面对东江镇的步步紧逼,已经全面落了下风,却还没有化解之道。

多尔衮放下纸笔,无奈地叹了口气。

………………

已经是二月份,海冰虽有消融迹象,但船只航行还会受到很大的影响。除了旅顺和大连港,还能够维持正常运转。

“最多还有一个月,沿海结冰便会开化,海路便能畅通。”毛文龙勒住马头,望着盖州的海岸,微笑着说道:“那个时候,大批辽镇官兵便会乘船而来。”

郭大靖点了点头,说道:“这段时间也够他们准备迁移,海路畅通,便能直往各地,不必在旅顺、大连登岸,再走陆路了。”

古代的陆路是耗时最长、最不好走的,辽镇官兵及其卷属的安置地方已经初步确定,在庄河以东,镇江堡以南。

如果现在坐船的话,只能到旅顺和大连港,再走几百里的沿海陆路,十分地麻烦,路上的安排也是一件繁重的工作。

所以,现在的海运虽然没停,但运力有限,只能将辽镇的官兵分批运开,家卷则要在海冰全部消融后再行运输。

但现在,毛文龙和郭大靖已经不用太担心出现什么意外了。因为,祖大寿很快便会乘船而来。

“祖大寿这是在表明自己的诚意。”毛文龙轻甩着马鞭,笑着说道:“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幸好醒悟得还不算晚,总算抓住了最后的机会。”

郭大靖呵呵笑了两声,说道:“不到最后,他还是不想放弃已经到手的东西,这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