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五章 大战序幕(2/3)

间,都可能加大建虏的弱点。

最主要的还是在兵力上的差距,东江军在辽南能够倚仗坚固的工事,犀利的火器,以较少的人马稳定住战线。

这样的话,能够抽调到辽东的部队便会大大增加,在辽东地区形成兵力上的优势。

“辽南有两个步兵协,再加一个骑兵营,就足以坚守住防线。”郭大靖的教鞭重重地点在了秀岩地区,“在这里,再增加一个步兵营,两个骑兵营,以及五千的新训营官兵。”

刘兴治率领着两个步兵营,目前在皮岛驻守,给郭大靖留下了一个步兵营。既然不想继续增兵朝鲜,这个步兵营便可以投入到其它方向。

同时,辽镇新训营官兵的训练已经接近完成,剩下的五千可以与辽南两个步兵协混编,保证防线的万无一失。

朝鲜军队,特战营,左、前、中三协,再加两个骑兵营,参战的总兵力已经达到了六万多,形成了对建虏的兵力优势。

郭大靖的教鞭在沙盘上划着一条线,从秀岩到凤城,沉声说道:“集中秀岩地区的大部人马,勐攻凤城,并力争占领。西面,阻击辽沉建虏;东面,夹击深入之敌……”

在原来的计划中,并没有如此规模的大战。在大决战未准备好之前,郭大靖只想把进攻辽东的建虏拖疲拖垮,铩羽而归。

但建虏显然并不想要一场表面上的胜利,他们想要迫使朝鲜改变态度,想从朝鲜掳掠人口和物资,这就是郭大靖所不能容忍的了。

既然你敢出来,那就别回去了。至少,全身而退是绝对不可能的。

“建虏恐怕会在凤城驻守重兵,保证其退路的安全。”何可纲有所担心地说道:“攻城作战通常会伤亡不小,可要做好万全准备。”

何可纲作为辽镇将领,在宁远和宁锦之战中自然清楚攻坚的难度。建虏虽然没有红夷大炮,可东江军的攻坚能力,他却不是很了解。

郭大靖呵呵一笑,说道:“攻坚最重火炮,我军最是不缺。建虏若在凤城留有重兵,正好一举歼灭。”

留兵守城的多是蒙古兵或汉兵,预计在四五千左右,顶多有千八百的建虏督阵。一旦城被攻破,战斗力和抵抗意志,不会太强。

而对于攻城作战,东江军凭借武器装备的犀利,战力并不下于倚坚防御。当然,就目前而言,实际上的成功战例不多,战绩也不显着。

一到两万的人马进攻凤城,一万在凤城北面的斜烈站阻断连山关的增援之敌,特战营在南面截击深入辽东的建虏。

郭大靖已经有了兵力的大致布署,当然,这还要看具体的情况。只不过,相对充足的兵力优势,得以发挥的话,胜算很大。

何可纲还是有所顾虑,指了指辽阳,说道:“若建虏从辽阳调兵东援,辽南的部队要过海州,攻打鞍山驿,才能起到牵制作用,恐鞭长莫及。”

那可能就是一场大决战的提前展开,建虏不可能看着最后的机动兵力在辽东覆灭,倾力支援是完全可以预见的。

郭大靖微微颌首,说道:“何将军所言极是,从小战到大战,规模逐渐扩大,是完全可能的。这恐怕是双方都不愿意,却又难以避免的事情。”

停顿了一下,他缓缓说道:“建虏有两种选择,一是直接向东支援,一是进攻辽南,牵制我军。还是第一种最为可行,也必须有应对性的布署。”

何可纲点头,说道:“末将也以为建虏会留少量人马在鞍山驿和辽阳坚守,其余兵力增援辽东。”

郭大靖微抿起嘴角,缓缓说道:“我军若以两万人马坚守阻击,应该足以抵挡住建虏的援军,给深入辽东的建虏以歼灭性的打击。”

说到底,郭大靖的自信还是在于东江军防守的战力。不能阻辽阳的建虏出动增援,但却能使其难以逾越凤城。

何可纲张了张嘴,终是没有再说话,只是在心里重重地叹了口气。

如果不是祖大寿的自私和固执,东江军现在至少还会多出一万人马,作战的布置便会轻松许多。

现在,兵力勉强够用,胜算自然也下降了不少。

郭大靖注视着沙盘,目光久久没有移动。

是否能够变成一场提前到来的大决战,他心里已经有了定论。

战略主动权在东江军这边,倚坚防守更是擅长。只要坚持到辽东建虏被重创,或是被消灭。东江军就完全可以撤退,建虏想必也没有继续付出伤亡的动力。

决战的时机还没到,但建虏再遭重创后,就只能坐以待毙,等待东江军兵强马壮后,给予他们最后的致命一击了。

………………

离过年是越来越近了,但节日的气氛,被紧锣密鼓的调动和动员所取代。

只不过,东江军的行动并不为建虏所探悉,这得益于百姓在安置中就已经采取的措施。

前线全是驻守的军队,即便是民兵的运输,也在距离前线很远的仓库停下来,不得再向前靠近。

百姓们的居住地,更是离前线很远。尽管逃出来的辽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