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三章 悲喜交加的团聚(2/3)

忙撑过去,剩农儿就没么累了。何况,是再累,不挨打受骂,能吃饱饭,杨小河也不在乎。

“娘,我明天还去山里采蘑菇,能卖不少钱呢!”杨小河对个来钱道儿十分热衷,季节也快过了,得抓紧时间。

辽东的山珍和特产,现在主要是由官府收购,再通过登莱和天津,还有林家的关系,转卖到内地,已经成为江镇的稳定财源之一。

原来这个买卖是由沈魁沈太爷主持的,现在沈太爷已经搞起了对海贸,看不上这些小钱儿了。

但个时候,确实是小钱,因为东江镇在陆地上没有多大的地盘,能够采摘搜集山珍特产的地方不多。

但现在却不同了,辽南三州、沿海地带,再加宽甸镇江,珍特产的数量急剧加,赚取的钱财也不是小数了。

这于东江镇百姓又是一个增收的路子,秋季采菇、耳、松子,基本上在山林中都有,可不象后世那般稀缺。

说实话,来移民但凡勤快点,有些力,就总能找到养家糊的路子。这就是在东江镇的地盘上,官府最着力解决的问题。

否则,在地盘还不足够大的情况下,哪里能承那么多移民?光靠官府救济吗,那肯定不是长远之计。

所以,针对不同年、性别的移民,都能供他们力所能及工作。不管是期的,还是零工,尽量让们自食其力,至少也能提高生活水平。

“还是结伴嘛,你可不能自己去。”李氏不放心地叮嘱道:“听说山里有狼,民兵们组织了几围猎,也没杀绝。”

杨小河呵笑着,说道:“娘,你听谁说的。放心吧,俺们还几个人,还带着家伙。要是真碰上狼,就打死了拿回家吃肉。”

杨氏也不知道真假,只是道听途说,听到是数人结伴,也就放下心不再啰嗦。

“娘,昨刚下过雨,蘑菇肯定多。”杨小河充满了信心,说道:“多攒点钱,过年的时候,也能吃上一个肉丸的饺子。”

这苦命的孩子,杨李用力点着头,心中酸楚,但也有些庆。

如果还是在建虏统治区,别说什么饺,就是吃糠咽菜也是奢望。也只有到了辽南,这个曾经地梦想,才能变成现实。

正在此时,外面传来了敲击院和说话的音,杨李氏正要起身去看,杨小河已经先一步跑出去。

杨大满站在院门前,心情复杂,又喜又忧地打量着简陋的院落和房屋。

这么小的住处,妻儿是足够住,可父母呢,道已经……或许,只是暂时失散,还有能够再找到的希望。

在村公所是打听着找的,确实是只有(本章未完!)

第四百四十三章 悲喜交加的团聚

温馨提示:为防止内容获取不全和文字乱序,请勿使用浏览器()阅读模式。

妻子和儿子在这个中暂住。那个时候,杨大满心中就已经有了不祥的预感。

一个半大小推门出来,脚步很快地来到院门前,疑地望着外面的男。

其实,杨小河是变化大的,四五年的时间,身量已经高了一头,但从眉眼中却还能看出原来的模样儿。

杨大满已是成年人,长相基本定形,只是比数年前黑了、壮了些,脸上满很多。

看着有些眼熟的男人,杨小河没有从久远的记忆中一下子想到是久别的父亲,迟缓地眨巴着眼睛,疑惑地问道:“大,你找谁呀?”

杨大满露出难看的笑容,子有些发哽,“小,小河,我,我是你爹呀!”

杨小河瞬间睁大了眼睛,紧眼前的男人,记忆的碎在飞快地拼凑,终于形成了清晰的影像。

“爹—”杨小河终于艰难地开了口。

听到这个字眼,杨大满鼻子一酸,眼泪差点眶而出,嘴里含糊地答应着,在敞开的院门前,竟然忘记了迈步。

杨小河突然转身奔向房门,大声喊道:“娘,娘,爹回来了,俺爹回来了。”

杨大满用力眨了下眼睛,把不争气的眼泪憋了去,迈步走进院子,注视着房门。

他的目光中,房门开了,一个女人出现在他视线中。

杨李氏扶着门框,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和睛,她只觉得脚有些发软,眼睛也被外面的阳光刺得发花。

“月娥——”杨大满放下了里的东西,看着那瘦削的庞,走上几步,颤声呼唤。

熟悉的身影,熟悉的声音,杨氏用力眨了下眼睛,终于看清了那朝思暮想的脸庞。

她张开了嘴巴,喉却象被堵住了般,没有发出声音,只觉得脑中是昏昏沉沉的,泪水夺眶而出,瞬间又模糊了视线。

………………

相聚是喜出望外、难以置信,同时也是忧伤悲痛的。

面对妻儿,杨大满不再抑制情绪,眼泪哗哗地流,至是放声哭,为父母逝去而悲痛难抑。

杨氏也痛快地哭泣,在自己丈夫面前,她也不用再掩饰感情。苦难的生活,九死一生,也只有此时,才让这个坚强的女人露软弱。

终于,妻俩收住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