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九章 建虏欲退,跨海抄袭(2/3)

文龙也看出了红夷大炮适合守城防御,或是攻城破坚,但野战却是短处,实在是太过笨重,使用起来繁琐麻烦。

“大帅。”孔有德上前躬身请示,“若建虏撤退,末将想率一部兵马乘船前往红咀堡一带截杀。”

毛文龙轻轻颌首,思索了半晌,说道:“现下看来,旅顺堡固若金汤,确实不需要太多的人马防守。给你三千人马,层层袭扰截击建虏,不可硬抗强战。”

“末将遵令。”孔有德面露喜色,躬身退下。

原来的作战布署,在旅顺堡防御上是偏稳,唯恐有失。

但经过一场激战后,毛文龙和李维鸾等将领都是信心大增,认为堡内驻防如此多的兵力,实在是有些浪费。

孔有德也是看出了众人心理的变化,才主动请缨出战。这是一次建功立业的机会,呆在堡内则将无建树。

而三千人马,也是毛文龙经过计算,确认现下的船只能够装载,还要携带些粮食弹药。

况且,毛文龙也提醒告诫了孔有德,不要强硬阻击,采取不断袭扰截击的战术,对败退的建虏进行杀伤。

如果是正常的撤退,建虏肯定要走石河驿、小黑山,和郭大靖所部硬刚。如果改走红咀堡,那肯定是阻击成功,建虏不得不败走他路。

孔有德也有自知之明,自己那三千人马,论武器装备,是肯定不如郭大靖所部的。谷

但有利的则是对屡次受挫的败退建虏进行打击,说白了,就是捡便宜。

城外不断响起欢呼,一颗颗人头被挑上枪尖,胜利的喜悦鼓舞着守军将士。

将领们在城上看着,也畅快地笑着,热烈地讨论着作战的心得体会。

毛文龙含笑倾听,偶尔插上两句,目光却多投注于城外,还有远处建虏的营寨。

此时,夕阳西下,把天边的晚霞映得如血般殷红,也把殷红如血笼罩在经历过战火厮杀的城堡、大地。

…………………

夜幕低垂,远方的海岸上一片漆黑,看不到一点灯火光亮。

小船在随浪晃动,郭大靖却站得笔直,手里是夜视瞄准镜,毫不放松警惕地观着岸上的动静。

趁夜登岸奇袭,对于当时的船只,以及登陆设备来说,也有着一定的困难。

但困难可以克服,在战争中,哪里又有什么一帆风顺的事情。险是肯定要冒的,只是要权衡大小。

海岸越来越近,在月光下,郭大靖已经能看到沙滩,以及扑上沙滩的潮水。

在船前水手的指示下,船的速度慢了下来,而后轻轻一顿,船头昂起,冲上了海滩。

登陆所用的平顶船,能够比较平稳地停靠海滩,数量不是很多,所以才要尽量地争取时间。

郭大靖提着自己的靴子,光脚跳下船,冰冷的海水漫过脚面,使得他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脚步。

很快,他的脚下没有了海水,他赶紧擦干脚,穿上靴子,直起身体,长出了一口气。

作为第一批登陆的人员,郭大靖不是逞能,而是能够侦察到超过别人的细致。

“发信号吧!”郭大靖观察了周围,对着亲兵队长杨名立吩咐道。

杨名立答应一声,拿出一个有些怪模怪样的东西,带拐把的圆筒,点着了里面的大蜡烛。

光亮通过镜子的反射,从圆筒另一端透出,向着远处的海面划着圆圈。

这是郭大靖制造的简易版探照灯,也可以称之为手电筒,比燃起火堆的目标小、更隐蔽。

郭大靖准备多制造一些,方便部队夜间的联络。

甚至于,他还想设计一套类似于军舰信号灯的通讯系统,能够传输一些简单的命令,通报一些简单的情况。

看到这个聚光装置后,张焘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还向郭大靖加以询问。郭大靖也不藏私,讲了不少有关灯光信号的知识。

尽管很是粗疏,但在那个时代,却是创新和发明。张焘大受启发,马上就投入到研究当中。

喜欢思考的人,郭大靖表示很好。尽管会用掉很多镜子,但他决定给予水师以尽力的帮助。

水师的作用将会很大,甚至可能发挥决定性的作用。现在的运输,郭大靖实在是为之惋惜。

海面上停泊的大船,接到了信号,立刻放出了更多的小船,载着数百精锐向岸边疾驶而去。

既能发信号,还能起到导航的作用,郭大靖搞出的东西,其实更象古代海上航行时的灯塔。

其实,郭大靖主要是为陆军设计的联络装置。快马通传消息的速度,已经让他不太满意。

而有了望远镜,白天用信号塔,晚上用灯火信号,便有了实际应用的条件。

所谓的信号塔,就是比较高的建筑,上面或用各色旗帜,或用简单的线条,来排列组合出信息。

比如二进制的代码,只是零和一,却能拼出二十六个字母,也能拼出汉字,甚至是图形符号。

别人可能会觉得新奇,但细思之下,才会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