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章 崇祯的思维(2/3)

海冰面上跑几十上百里,不可能的。”

李维鸾若有所思,半晌后才试探着问道:“我有些明白你为什么执意要进行登陆绕袭,断敌退路了。”

看着郭大靖笑呵呵的神情,李维鸾继续说道:“只要这次行动成功,建虏想再攻金州,就会担心后路被断。瞻前顾后之下,进攻必受影响。”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郭大靖畅快地笑了起来,说道:“正是要震慑他们,让他们不敢再放心来攻。不管出动多少兵力,也要让他们把一半人马用于防范后路。”

李维鸾笑了,终于清楚了郭大靖的思路筹划,略有些震惊之余,却也有几分钦佩。

对于建虏,东江军虽然比关宁军要敢战,但也一直把自己摆在弱势的位置。平常的行动也只是袭扰,主动性的大规模进攻很少。

战力上的差距,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将领们作战的思维。收复金州之战,在李维鸾等将领看来,占领不是问题,顶住建虏的反扑才是重点。

但从郭大靖的角度,被动防守不是他的选择。但凡有机会,就要反击,让建虏不能想来就来,打不动就安然退走。

追根究底,是郭大靖在思想上没有畏惧。重视是重视,但却能看到建虏的弱点,紧盯着弱点打。

“在石河驿或小黑山的海湾登陆抄袭,最为合适。”李维鸾明白了郭大靖思路,也就做出了肯定的判断,“从南关登陆,距旅顺太近,凭建虏的速度,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布防。”

古代的登陆作战,在没有现成码头的情况下,是很困难的。又没有登陆艇,又没有飞机空投,又没有快速的舟桥架设,只能是用小船来往运输。

也就是说,投放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如果在登陆中遭到敌人突袭,损失惨重是肯定的。

所以,郭大靖经过反复权衡,才作出通过普兰店湾登陆,在小黑山或石河驿构筑阵地,截击撤退的建虏。

“旅顺堡能坚持三天,建虏多半便要撤退。”郭大靖作出了预估,在李维鸾看来,出入不是很大。

打宁远是两天,宁锦之战中攻宁远是一天,对锦州攻击受挫后,主要还是围困。

建虏难以承受重大的伤亡,而且正是比较虚弱的时期。说虚弱不是战力,而是粮草物资的匮乏。

后勤供应不上,建虏就没有长期围困作战的资本。急攻不下,就要饿肚子,不战自退。

李维鸾用力点头,说道:“凭建虏的物资,一年顶多发动一两次大的军事行动。袭攻金州,要的是速度,他们也不会携带太多粮草物资。”

停顿了一下,他笑着补充道:“而旅顺堡不仅城坚壕阔,还有火炮火枪抛石机等武器,粮草物资也足以支撑数月。”

“六七千人马守城,或是更多一些。”郭大靖笑着说道:“登陆抄袭,郭某率本部军队,或者再加上毛帅支援的兵力,应该足够了。”

李维鸾点头,说道:“只要战力与旅顺的部队相当,六千足矣。”

这样一番筹划计算下来,就算皮岛本部不派兵支援,合辽南诸岛的人马,也能够发动金州战役了。

当然,这还要看建虏会出动多少兵力。如果兵力很多,郭大靖就准备把登陆作战的规模缩小一些,对于撤退的建虏的拦截力度也降下来。

两人相视一笑,信心都油然而升,边说边走,在大黑山山城仔细地勘察了一番,才带人继续向北,直奔小黑山、石河驿。

…………………

京师,皇宫。

各地军队断绝粮饷,将领们上疏哀告求诉,对于崇祯来说,根本没放在心上。

登基数月,将不可一视的九千岁打翻在地,割首戮尸;阉党骨干一个个地被清算严惩,一批“正人君子”充斥朝堂。

崇祯皇帝正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沉浸在东林党官员吹捧的“圣人出”赞颂中。

励精图治、气象更新,崇祯皇帝举目四顾,踌躇满志,觉得自己很行,大明必然在自己手中扫除积弊,重新振作国势。

可他却不知道,天启七年到崇祯二年,是后金最虚弱的时期。不需要什么大的行动,只要严防死守,就足以令后金在财政崩溃中灭亡。

可以说,崇祯越是折腾,越是觉得自己很行,越是在给后金渡过难关的机会。

夜色渐深,勤勉的崇祯帝还在批阅奏疏题本,正在用他自己的勤勉,推动大明向灭亡之路走去。

天启七年七月,陕西饥荒愈加严重,加之疫疾肆流,死民甚多,“草木尽、人相食”。

而官吏搜刮、催征更甚,白水农民王二、种光道等,聚集灾民数百,插旗起义于白水县,揭开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但对于明朝官员来说,几千饥民闹事,算不得什么,时间长了就消停了。按他们的话说:“此饥氓,徐自定耳。”

崇祯也没有这当回事,大明天下大着呢,不过是渭北的两三千饥民,拿着木棍锄头要口饭吃而已。

给三边总督武自望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