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五零章 自己作死(2/3)

永吉手以及控制企业流出去的东西,都是名副其实的高附加值产品,因此在国内以及国际贸易占据了强势地位。

像抗菌消炎的特效药,像优质钢铁等,这些都是大宗的硬通货,而除此之外,其他像自产的香皂、香水、雪花膏、洗衣粉等日化洗化用品,还有各种不锈钢日用品,铝制日用品等奢侈品,在市面上都是抢手货,且利润不菲,只不过因为整个世界整体的消费水平在那摆着。所以为了获阮大利润,才没有大批量的出货,导致这些产品的总量较小,总体贸易额远远不如特效药、钢铁等刚需的硬通货。

除了这些,帝国的服装业由于引进了现代的新型缫丝机跟纺织机等设备,棉布制品以及丝织品的技术含量也是越来越高,导致在国际市场上也是越来越抢手。

虽然因为时间还短,国内高质量的棉产量不足,国商人的经验也不足,加上国内需太大。还有其他政治原因等,导致国的高性价比布匹还没有走向全世界,但到了1864年,整个国传统地域,加上朝鲜全部以及日本大部,还有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大部,国布已经成了高端布的代名词,反而是英国布与法国布,都是劣质布的代名词。

换言之。在整个东亚地区,英国布只能走低端路线,而且销量也是日益枯萎,眼看继续下去的话。很快就要被国布匹完全排斥出东亚市场。

事实上,如果不是国的优质棉产量还太低,导致原材料不足,加上合格的棉纺工人十分缺乏。进而影响到布匹的产量,假以时日的话,别说占据东亚布匹市场的统治地位⊥算占据全世界的统治地位也不是没可能,这就是技术的优势。

布匹这种人类必须的日常用品只是其一个代表,其他日用品,比如丝织品,瓷器,玻璃器皿等,都因为技术进步的原因,在全面升级,产量也是节节增高。

再加上帝国强大的武力做后盾,又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所以导致国的贸易额呈现爆炸式的发展。

随着在这个发展过程,国家也因此占了很多好处,但因为税收政策还比较落后,比如没有征收大量增值税等税种,关税也比较低,所以国库收到的钱虽然多了,但完全抵消不了支出的巨大扩张。

反倒是那些打着皇家旗号的皇产,他们依托那些竞争量大的特色产品,又因为历史因素,不用向国库缴纳各种税收,这两年都是赚的盆满钵满,本来就引起了众多人的眼红,只不过他们打着皇亲的旗号,这才让大家有所顾忌。

这其,李家还好,毕竟是皇帝的本家,加上他们本家的人相对来说人丁少,虽然李正祥后来找了各种李家族人过来充数,但终归慢了一筹,很多蛋糕已经分不到了。

相反,皇帝的母亲一家,也就是王家就不同了,这个家族本来就是人端旺,又抢占了先机,在皇帝起家期间就全力依附,并且成为早期为李永吉散货收货的直接服务商。

这样一来,随着李永吉的崛起,这个团体也越来越大,再加上王家的亲戚朋友以及相关利益共同体,勾结起来就是一个庞大到让人恐怖的数字。

实际上,就连王天重自己,也不清楚王家现在到底有多少人,反正光族谱录在案的在世王家族人,就超过百人,而这百人延伸出去的,何止万人。

这么多人,当然不可能所有人都能拿到为李永吉私人服务的项目,不可能所有人都拿到那些特殊商品的代理权或者收购贡品特指翡翠等现代高价物品的权力,但是,他们因为沾亲带故,所以也可以用挂靠的名义,做生意不用向帝国缴税。

只是一个不交税,再加上一个皇商的身份,本身就是一种不平等竞争,他们很多人甚至都不需要本钱,只要把这个牌子一亮,就可以弄到大量的投资以及相关项目。

因此,正因为王家这些皇商拥有特权,加上这些人太过贪婪,到处滥发皇商的资格,导致两年时间内,皇商的招牌已经遍布全国各个角落,根本说不清到底有多少打着皇商旗号的商号,而这些商号,全部都是不用交税的特权商家!

所以说,一开始的话,大家还能容忍,可现在这群蝗虫一样的家伙已经让太多人不满,加上沈世明正好为财政问题发愁,自然而然的就盯上了这群打着皇产名号,实则是一群蝗虫的家伙。

实际上,就在王家内部,也不是没人看到这里面的危险,也有人提出过,要先内部精简一番,去除一部分徒有虚名。实际上跟王家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换言之,就是去掉王家的一些水分。

可惜这些声音太小,也太弱,根本就无法成为主流。

原因很简单,皇商的旗号哪儿是那么容易放出去的,不是说你说跟王家沾亲带故,就是沾亲带故的,实际上,那么多的皇商招牌。也就是所谓的皇室梅花旗,大多数都是明码实价的卖出去的,而买到的人呢,每年都要固定拿出一部分收入上缴王家。

换言之,如今的王家,更像是一个连锁企业,他们大肆发卖皇家招牌,也就是梅花旗,购买到这些梅花旗的商号呢。可以凭着皇产的旗号免交各种税收,但却必须拿出一定的收入上缴到总号,也就是王家本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