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七章 白驹过隙,黑马降临(2/3)

要知道这个文旅城项目单是投资就超过25个亿,按照陈树提供的资料来看,项目建成后三至五年内,价值有望会达到100至150个亿。

江北当时不由得感叹:看来还是地产项目赚钱……

按照100亿计算,他拿的0.5%,值5个亿。

当然这都是在项目开发乐观的情况下计算的,如果项目不乐观,可能这0.5的股份一文不值。

毕竟国内文旅城项目正如雨后春笋般冒头,并且有很多项目都烂尾在了半路,别说赚钱,甚至成了尾大不掉的毒瘤。

不过既然陈树在这种大环境下,还是选择进入文旅城的热潮,说明这事儿肯定还是有搞头。

至于如何做好,既要看陈树的能力,也要看他选择江北的这一手羚羊挂角能不能起到奇效。

第五件事,也是对江北而言最重要的一件事。

他正式扩大了江旅行的规模,从以他为主的一个“小作坊”,变成了一个人员齐备、规模正规的新媒体公司。

公司短期的运营目标很清晰,服务未来一年的盖亚集团文旅城项目,及拓宽当下公号内容。

文旅城项目的合作分为两个环节。

一是江北承诺的全部广告位置,二则是托管整个文旅城项目的网络形象及网络销售工作。

这里面较之前和陈树约定好的事项多了一条网络销售服务,不过陈树自然不会让江北白白出力。

一切通过网络渠道成交的客户,都会给江旅行提成,提成额度是京城行业平均线,房款的3%。

也就是说,只要通过网络销售出一套房子,江北的公司就能收取一定的费用。

假如100万的房款,提成就有30000元。

公司在从3万元的利润中抽取一定量的提成,分配给负责该业务的业务人员作为绩效提成。

这方面的合作是江北主动提出来的,陈树虽然思维超前,但对于网络卖房并不看好,毕竟这种大宗交易在当下国内并没有特别成功的先例。

相较于陈树的悲观,江北则要乐观很多。

他不仅认为网络买卖房有搞头,而且还认为很可能会是房地产如今处处红海情况下的一条出路。

网络售房、直播卖房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他针对盖亚文旅城的一次大动作。

虽然在问过张厚风后,仍是没得到赞同,但是他还是花了大价钱,孤注一掷的决定启动这方面的业务。

既然下定了决心,公司的扩大过程就会很快,或者说江北的钱掏的很快。

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他为各岗位人才出的薪资待遇普遍高于同行水平,不过要求相对也严苛很多。

技术类岗位主要以文案、剪辑、摄影、运营、平面设计等岗位为主,管理类及职能类岗位则以运营主管、业务主管、财务主管、人事主管等岗位为主。

招聘工作很繁琐,也对专业能力有不小的要求,所以江北雇佣了专业的人力服务公司,并和他们签订了长期的合作协议。

在把整个公司人员配齐后,江北把江南三人完全剥离出了当前的体系,成立单独的对外输出部门,只负责海外账号的运营。

当然这个决定是他在和江南、王侯、杨旭东三个人沟通之后才下达的。

因为涉及股份,江北有必要把自己的想法和他们开诚布公。

之所以将业务剥离出现有体系独立运营,是因为江北在整个招聘过程中,并没发现对这块儿业务有能力的人才,所以他们三个将会是这方面业务的大心脏。

所以江北决定在运营上完全撒手,将大权交给这三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高材生。

江北自己也承认,这一步走的风险不小,但他还是决定赌一把,输赢先不考虑。

至于他们三个的股份,江北也做了变动。

从之前的每个人3%提到了10%,只不过调整成了海外业务方向的股份。

这么做的原因有两条,一是激励他们的工作动力,二是便于管理。

毕竟按照之前的股份比例,加上江北二次的资金注入,他们原有的每个人3%的股份,将会被稀释到无比可怜的地步。

安排好了公司的各项发展规划,江北对自己也有了比较清晰的定位。

在管理方面,他是舵手;在业务方面,他是江旅行核心价值点。

舵手的工作很简单,制定好大方向发展之后,要做的就是把控。

本着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原则,他尽可能的放大了各个岗位管理者的管理空间,但也要求人事和行政做出了一整套完备的公司管理制度。

说简单点儿,他两年之内如果不出意外,不会插手太多公司管理上的事情。

顶多看看季度报表和工作总结。

而在核心价值点方面,仍将会是他的主要工作内容。

旅行、摄影、文案……

毕竟在这方面,他是无可替代的。

同时为了保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