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一栋有故事的大厦(3/3)

是真的一分钱都没有了。

但罗国初一心想着,尽快让“大厦”产生效益,底下早早隔好60间沿街商铺。

建好了“大厦”的主体,那些沿街的一线商铺就可以出租了。

连“装修”都不必。租下商铺做生意的商家,自然会自己装修店铺。你想装好再出租,还未必符合对方的经营风格呢。

60个“一线商铺”全部出租了,每年下来,大约可以给镇府带来约50万的铺租收入。

仅仅是底层的商铺,用个20多年,就可以把建“大厦”的一千万“集资款”偿还清。

这还是不计算今后的铺租涨幅哩。如果“一线铺面”的租金猛涨,要还清欠债,只需更短的时间。

另外,上面还有足足七层“大厦”可以经营啊。镇府的头头们,看着这“大厦”,感觉就像一只会下“金蛋”的母鸡。

镇府财政困难,说是要建酒店,却拿不出钱来装修。只得先把“大厦”的“商铺”,大厦一、二、三、四层都出租出去。再上面的五、六、七、八层,因为高了,就没有商家愿意租了。

试问,一个顾客去逛你这“大买场”,逛到三楼四楼都勉强了,有哪个会逛到六层以上的?哪怕连琐经营的超级品牌大买场,一般也只经营五层的商场而已。

镇府的“大厦”没有装修,不上档次,半成品就出租了,只能租给一些低端的商户。一楼有许多“小商家”贪图租金便宜,专门租下来,经营文化用品。

二楼则有个体的图书商,租来搞图书批发生意。

三楼和四楼,经营家具生意。这还是买卖家具的商家,用地面积较大,才勉强占了两层。

再往上,就没有商家愿意租用了。

这几层的铺租收入,每年也有150万。连同60个“一线铺面”的租金,年租金收入达到200万。

但镇府许诺过,要给“集资人”每年支付3倍于银行的利息。银行贷款为百分之六。一千万贷款,一年的利息就要60万。三倍高息支付给“集资人”,每年就得支付180万。

用铺租来支付,镇府所剩无几。

到了“大厦”建成的“收获”季节,镇上头头们,跟底下广大的“集资人”的矛盾,一下子就突显出来了。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