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8章 夫唱妇随(2/3)

万贯钱,先捧个场。”

公主越听越兴奋,她以前在长安的时候,也跟着文德皇后等没少救济孤寡,帮扶贫困,但一般也就是掏钱,而现在丈夫秦琅跟她说起的却是全新的一种方式。

这让她感觉很兴奋,觉得似乎找到了热情,这几个月丈夫不在家,她呆在魏公堡,其实觉得很空虚。

现在终于找到了一件正事可干了。

“那我也出十万贯钱。”

秦琅笑笑,“我再给你几个建议吧,先招募一支专业的管理团队起来,记得顺便也招一些热心的志愿者加入,最重要的一点,所有的帐目一定得清晰准确,得要定期公布募集的资金账目,尽量做到每一笔募集来的钱,来龙去脉都有账可查,还得都用到了实处。”

“你的管理得过硬,但该给的待遇福利得有,另外,你最好是与你的募捐者们再组建一个监事会,派人定期审核账目,检查学校的状况等等,既然要做,就得做好,要做出声响来,要落到实处,要让真正需要的人,真正的享受到你们的帮扶捐助。”

“我建议以建小学校和识字班为主,普及教育,再少量建一些高级些的书院,将那些小学校里拔尖的好苗子再帮扶助学,让他们能够有机会走的更远,助他们将来能够参加科举或是入国子监、州学等。”

公主听的兴奋万分,睡也睡不着了,直接拉着秦琅坐起来,并叫来侍婢。

四个婢女一起进来,本来还以为终于有机会给魏公通房侍寝了,结果公主却是叫她们去拿纸笔来,铺纸研墨,要把秦琅说的这些,都一条条的记录下来,以免到明到就给全忘记了。

对于公主的热情,秦琅也很支持。

以公主之尊,呆在这岭南,确实也无所事事,找点事情做,很不错,况且还是这么正能量的事业。

虽然大唐这些年来,大力增加教育投入,长安和洛阳都有国子监,不仅收高官贵族以及藩属附庸之国的首领贵族子弟以及各国留学生等,两所国子监人数都突破了万人大关。

且大唐各州县,基本上都实现了官学覆盖,就算是再偏僻的县,也起码有了一所县学,官府也十分鼓励民间办学。

但总的来说,这年头教育依然不是能够全面普及的。

就算是官办最低的县学,那也是有很高的门槛的,而家学、私塾这些,学费不便宜。

秦家早年是从技工学校入手,走的另一条教育帮扶模式,先由秦家的工坊招募学徒,然后送到秦家的技工学校,定向委培,学成后再回到原来委培的商铺作坊等,秦家负责他们的学费等一应开销,而他们经过培训后回去为秦家效力,双赢局面。

只是这种教育,被士大夫们瞧不上,认为培养的都不能算读书人,更不能称为士人,只是一群识字的工匠。

不过秦琅还是比较坚持这条路子,毕竟秦家办学也是掏的真金白银,这种模式是能走的更长远的一种模式。

后来秦家又开始拿出一些钱来,以那些产业的名义办一些免费小学堂和识字班,既办了善事又得了口碑,还能为秦家培养出一些新鲜苗子。

曾经有官员来找秦家,想让他们把这些钱直接交给官府,由他们来规划这些钱,用来加强州县官学,或者提议跟秦家合伙建立书院,那种正规的书院,学经史子集,将来培养科举士子。

但秦琅拒绝了。

秦琅并无意去办那种书院,他宁愿多办几所白鹿技院,因为那种书院穷人子弟是上不起的,只学诗词歌赋经史子集这些高大上的东西,可能通过科举的毕竟少之又少,因此对穷人子弟来说,能普及点基础教育睁个眼就不错了,若是能再学点将来能养家糊口的一技之长,无疑才更实惠。

朝廷的官学不少,地方上也有许多士族乡贤等办学,秦琅不想跟他们掺合。

“我再给你一个建议吧,其实你们将来也可以办一两所女校,专门招一些女子读书。”

“女校?我听说三郎不是就办了女校?专门教授她们纺织、刺绣、养蚕等技术?”

秦琅点头,秦家确实有这样的女校,其实也是女子技校,毕竟如今工商大兴,大唐也出现了人力用工荒的情况,所以必然而然的就是不少作坊开始使用女子,比如一些织坊,刺绣坊等,甚至一些其它的产业,也开始大量使用女工。

所以秦家开始兴办女工技校也就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