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捕鱼与晒盐(3/3)

打开闸门,把汹涌而来的海水灌入盐田。在田中暴晒蒸掉水份,约浓缩到盐度15度左右,再打开盐田地闸门,从沟渠流入卤水池,在池中沉淀泥沙。澄清后地卤水用人力抽水车抽入结晶池,于饱和状态下继续蒸,很快就能结出白花花的海盐结晶。这种新颖的方法,比起盐户们传统的煮海水制盐的手段,效率不知提高了多少,是登州盐场近几年才新使用的制盐技术。可惜的是,这样的新式盐田,还未来得及产生效益,便被孔有德耿仲明叛军毁于一旦。鉴于修建赤凤城城墙的人手有富余,李啸决定,由陈子龙负责,立刻抽调一批精干工匠,带着大批的家属与俘虏,去规划好的地方去兴建盐场。见得李啸这般支持自已的晒盐事业,薛大富一脸喜色,他向李啸介绍道,现在有这一千多人的建筑队伍,在充足的青石板、泥灰、糯米汁与砖头供应下,有两个月的时间,5亩盐田,数十个大型卤水池和结晶池,海水涌道,以及卤水池结晶池的防水雨棚等设施,应该可以全部修建完毕。盐场尽管面积颇大,但由于可以使用自已工坊生产的砖头与青石板,预算节约了不少,据薛大富估计,有1万多两银子便足够建成了。见到盐场井井有条地开始动工,李啸也十分高兴,他任命薛大富为盐场总作头,准备在盐场建成后,招入1人到盐场工作,整座盐场便正式开始运行。李啸记得以前化学课中教育过,海水含盐量大约百分之三点五,那么,一百吨海水即能制盐三点五吨。经李啸测定,如在这北方的深秋时节,盐田日极限蒸量能达到6毫米,这样一来,即使算上雨天不能生产,阴天产量再减半的情况之下,这5亩盐田,一个月最保守的产量也在一百五十万斤以上。这个数量看上去很大,其实相比整个大明朝的食盐消耗量来说,实在有点微不足道。史书记载,在明朝,每人每年平均消耗十五斤盐,李啸每年的盐产量15万担,只不过够12万人吃一年。这点可怜的数量,相比大明过亿的人口,实在少得可怜,几乎就是沧海一粟。但对于包括奴隶与定居的汉人在内,人口总数共有数百万的蒙古诸部来说,赤凤盐厂的产盐量,却还颇有不足。李啸心下乐观地估算了一下,每年若真能卖给蒙古人15万担盐的话,以一担8两的售价,刨去生产成本与运输费用,就算每担只有5两的纯利,一年便是75万两银子的巨大利润呢。有了这笔钱财,李啸将来再度扩军,将不会再有任何后顾之忧。如果将来,除了蒙古诸部,诸如朝鲜、日本、南洋等地,均能成功建立商道的话,李啸的这些盐田,完全可以再度扩建,从而将给他带来更多的源源不断的巨额收入与财富。李啸心下感叹,难怪诸多穿越,均把制盐贩盐视为快扩充钱财的好方法。这制盐走私的利润,实在是只有身在其中,才会明白这银钱数额有多么惊人。“大富,若盐场运行良好,待明年,再扩建一倍,让盐田数量达到一千亩,从而充分利用我赤凤卫现有的滩涂场地。”李啸目光投向遥远的海天相接处,一脸灿烂笑容,双眼奕奕生光。“在下唯大人之令是从!”一脸兴奋与向往之色的薛大富,大声回答道。8**.1...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