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1/2)

元宵节过后,年就算是过完了,这年过得好坏与否,只要看心情便可。苏苒认为自己还算不错,应该说是否极泰来,挨了一顿打,不过这关系倒是亲近了不少,也不能说是没有收获。

过完年,苏苒和王静姝不约而同的都没有提起回康城的事,这事也算翻了篇。

不愁吃穿,身体康健,这是苏苒的现状,也是新年愿望。

年前,苏苒往康城写了封信,算是给外公他老人家拜个年。前几天,苏苒收到了回信,里面没有那老头的只字片语。信是慕云笙以外公的名义写得,表示老人家身体安好,药堂也一切顺利。信里还表达了对苏苒母女的关心,以示问好,累了多休息,冷了多穿衣,多如此类的问候,竟是些个废话,一看就是很少与人通信的新手所写。

信中提到,年初二慕云笙她们便从康城出发,如今已到京城安顿下来,这封信也是到了上京才写的,下面写明了她们现住的地址。

“听闻上京的灯会很美,不知元宵佳节小苒可会出府赏灯?”

这是信中的最后一句话。

收信那天是正月十六,不知是不是慕云笙自己估错了时间,刚好错过了灯会。

“怎么有种被情郎相邀的错觉?这人写信可真酸!”

苏苒用信纸捂住了脸,低低笑出声来。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提杨柳醉春烟。

春天的空气,闻起来都是甜的,万物复苏,人也显得生机勃勃。年前便已打春,立春那天丁香还用碎步拼缝了几只小公鸡给她们,说是她家乡的习俗。

二月二龙抬头,天气回暖。话说春捂秋冻,苏苒没敢大减衣裳,今天还是穿了件薄袄,到了中午时分,便感觉热起来。

一张小脸晒的通红,赶紧跑到路边的遮阳伞下躲躲。

“小姐,要不我们还是坐马车吧?”心莲劝道。

“还有多远?你不是说快到了吗?走走吧。”

上京城乃一国之都,自然比康城要繁华的多,街市上车水马龙,摩肩接踵,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街道两旁店铺林立,茶楼,酒馆,当铺,作坊,就连那路边和桥头上也摆满了小摊,各类杂货,还有点心干果。

街道上各色人等,川流不息,骑马的,挑担的,算命的,卖冰糖葫芦的,人来人往,各行各业,杂乱无章。桥下也有些船只往来,吆喝声不断。

偶然路过那茶楼,还能听得见楼里说书先生那抑扬顿挫的声音,细听之下,像是正说道才子佳人那一段,楼里不时传出叫好声。

苏苒她们所站的遮阳伞下是个小的首饰摊,她选了一支金镶玉簪和一支海水纹青玉簪,样式简单却质量上乘。

慕云笙的住处有些远,远离闹市,既然是来读书的,自然是要静心养性,所以她们算是穿过了整个街道,又走了有一小段路,方到。

苏苒让陈青陈明留在马车里等,带着心莲前去敲门。扣了几下铁环,侧耳倾听,有脚步声传来。慕大娘开门后看到来人只是微怔了一下,便招呼苏苒进屋。

这是一个简单的一进院落,院中有一颗梨树,看起来像是有些年头了,足有半人多粗。

树下依然有一石桌,那石桌看起来倒像是新置的。苏苒觉得慕云笙那家伙可能就是看中了这梨树,才选的这院子,等再过俩月,这梨树开满了花,定是一番美景,她不由脑补了一下慕云笙在树下练剑,梨花纷纷扬扬飘落下来的场景。

慕云笙去了学堂,苏苒等了好一会儿她才回来,看见苏苒时,慕云笙笑弯了眼。

“跟你说了,不要笑成这样子,怎么就是记不住?”苏苒拉下脸道。

平日里不爱笑的人,这突然一笑太有攻击性,最重要的是,此时慕云笙的笑容看起来太娘气。

苏苒接过心莲手里包袱,便让心莲退了下去。

慕大娘刚好进门,苏苒便打开包袱,将刚才买下的两支簪子交给了她,谎称是阿娘让她代为转送的。

“阿娘说,你们孤儿寡母的着实不易,对此阿娘是最有体会,所以以后若是有何难处,可向候府送个信,虽然我们也不一定能帮上忙,但会尽力。”

慕大娘感激不尽,连忙说要苏苒她们留下用膳。

“慕大娘不必太麻烦,几个小菜便好。”苏苒毫不客气的说道。

慕大娘点头应是。

其实,云思婵与慕大娘并不是太熟悉,慕大娘待人冷清,对云家客气,也多是恩情的缘故。苏苒如此说,也只是想让她打消疑虑,让她以为她这一趟前来也是云思婵的意思。毕竟是故人,初来京城,照应一下也是应该的。

慕大娘要去准备饭菜,苏苒叫来心莲让她去打个下手。

“做了候府小姐,感觉怎么样?”慕云笙问道。

“也不怎么样,倒是锦衣玉食是真的。这点要比你强,你看你,看起来倒是又瘦了,是读书累的,还是又不敢多吃饭了?”

苏苒说的小声,不忘向门口处看看。

“我自小便是如此,最近读书时间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